爱因斯坦在中国

作者胡大年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特色:

几何学与力学也有密切关系,如牛顿在他的《原理》(Principia)中所说:“几何学以力学的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别的,而是普遍适用的力学中的一部分。”8爱因斯坦则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形式逻辑体系”是西方科学的两大基石之一。9如同在西方那样,《几何原本》在中国也是天文学和力学深入发展的关键性基础。10 利玛窦和徐光启从事翻译的方式,成为后世传教士效仿的模式。他们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与公元5世纪佛教学者翻译佛教经典的过程类似,虽然规模要小得多。11首先,利玛窦将原文口译成汉语,徐光启则用文言记录下来成为**稿。随后,徐光启再通过利玛窦的口头翻译,比照原文对译文进行精雕细琢。12除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利玛窦还介绍了其他西方科学,如光学和力学。不过他的*重要的贡献是通过学术来传教的策略,这种做法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历史学家们将他来华的日期作为中国科学现代化的起点。13自1595年起,利玛窦就开始请求他在罗马的上司派一位“优秀的数学家”到北京来,如果是一位“天文学专家”就更好,因为他在中国政府中的朋友们一再请他帮助修订中国的历法。利玛窦认为,如果耶稣会士们能够校正中国的历法,将“提高我们的声望,使我们能更方便地进人中国,并更好地保证我们的安全与自由。”14罗马方面在远远超过利玛窦所预期的时间后才满足了他的要求。不管怎样,的确有更多以传教为目的的科学家于17世纪来到中国。这其中有两名德国人,即邓玉函(Johann Terrentius,1576,1630)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他们二人均于1619年7月抵达澳门,以后又先后在中国的历法改革工作中承担重任。P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