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街巷里弄-(上.下册)

作者马时雍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特色:

之江路 之江路东起三堡船闸出江口西岸接杭海路,沿钱塘江江堤西行,经六和塔、九溪,进入之江旅游度假区至转塘镇止,全长18.5公里。它是由原之江路和滨江大道这二条路组成,是主城区南面*长的一条路,2004年前分之江东路、之江中路、之江路三段。钱塘江至此蜿蜒曲折,形如“之”字,又称“之江”,路以此得名。之江路中段,与西兴隔江相望的地域古称柳浦。隋开皇九年(589)并省江南州县,罢钱唐郡置杭州,杭州州名自此始。州治初设余杭,十年移州治于钱唐城,十一年移柳浦西,成为杭州的行政中心,并依山筑城,周围36里90步,这是杭州*早建造的城垣。原之江路东接复兴街、虎跑路,西至珊瑚沙路接杭新公路(320国道),全长4987米,宽18.23米,沥青路面。此路始建于民国时期,称杭富路,其中六和塔至梵村路段,称六梵路。当年这段路依山傍水,路狭坡陡,从六和塔西面的头龙头开始至梵村要翻越江边的九座小山岗,民间有九龙头之险称。1980年劈坡填江,建成了平坦的临江大道。原来沿山的道路,现在还保留了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前一段,称头龙头路。1993年杭州之江旅游度假区成立,杭新公路改道,从珊瑚沙水库西边向南折西至狮子口接老路。原杭新公路珊瑚沙路至转塘段也改称之江路,成为度假区内的主干道,之江路向西延伸了2.9公里。1996年,从珊瑚沙水库至钱塘江大桥的之江路又向江边拓宽了12米,并结合输水管道的埋设重建江边大堤。这段之江路沿线有六和塔、龚佳育墓、宋城、九溪十八涧、钱塘江大桥等名胜古迹。在之江路与九溪路交接处西侧,有两株相倚而立,树龄800多年的古樟树,人们称为姐妹樟。这两株大樟树,树冠庞大,树荫覆盖面积700余平方米。几百年前,这里就是钱塘江边的码头和渡口,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姐妹樟指引点点白帆在江面上航行如今,川流不息的车辆在姐妹樟前驶过,她们默默地见证历史的沧桑。原滨江大道,从钱塘江大桥开始沿江向东北直至三堡船闸,全长11.9公里,宽34米。上世纪90年代,复兴路及其两侧的旧城进行大规模改造,并规划了西兴大桥(钱江三桥)两边的原滨江区块。因此急需对原钱塘江江堤进行改造,滨江大道应运而生。从1998年开始首先建设从白塔岭至西兴大桥段,然后向东延伸至三堡船闸。在建设滨江大道时,在道路和江堤之间建设了30-50米的江边绿化带,使滨江大道成为一条亮丽的景观大道。1997年杭州市新建了江南滨江区,为防止引起歧义,将滨江大道并入之江路。近 ……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