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图说

作者王国平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特色:

明清运河明初,定都南京,北方少量军饷仍海运。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冲决河南原武县黑洋山,分南北二支,北支东北流于济宁安山一带,冲断运河,会通河遂淤塞不通。永乐中,明帝欲迂都北京。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重开会通河。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计策,筑东平戴村坝,遏汶水南入汶上南旺湖,分流南北济运;又自汶上袁口开新河于旧河东,北至寿张沙湾接旧河;置闻三十八座,东岸设水柜(即用于蓄水济运的池子),西岸设斗门,河城运道畅通,遂罢海运,岁遭四百万石皆取道于此。继宋礼治运者为平江伯陈碹。他定河运代海运、漕运制度以及运河管理办法,司运政二十余年,其设施多在淮南。永乐十三至十四年(1415一1416年),开清江浦故沙河,建清江四闸和准安五坝。自淮至临清增闸至四十七座,自淮至通州置铺舍五百六十八所,铺舍设浅夫,以浚浅、导航。又开扬州白塔河通运;漕米改支运为兑运,沿河设仓。【清代运河水源的开发、排蓄】自杭州至沿江自南而北,杭州附近有时水量不足,唐宋时曾引临平湖和西湖水入运,明清时引苕溪水济运。太湖旁一向多水,至常州而北则常常缺水,历代常以练湖(今属江苏)蓄水济运,直至晚清。淮北江苏境内自开洳运河后,沐沂水系、洳武诸河皆引以入运。湖虽多,唯骆马湖曾用为水柜,后亦渐湮。清代运道赖微山湖为水柜,南阳、独山诸湖助之。山东会通河会通河俗称泉河或闸河。泉河指其水源,闸河指其节制手段。汶泗水源来自泰山等山脉西麓诸泉。明清记载泉数参差不一,多至四百余,少至两百余。泗水源以泉林著名,泉水流入会通河,亦有直接流入汶泗或运河。河上多闸,元代有闸三十一座,明代置闸三十八座,管理较为严密。济宁之北,诸湖连亘为古茂者淀,有梁山、张泽泊之遗迹。凡可以蓄水济运者称水柜,只蓄运河余水而不复能引用者便称水壑。清代续用。南运河和北运河二者俱为天然河道,河上设施不多。南运河自临清北上至天津,原为卫河下游。明清时,漳水与卫河时分时合,合则水常涨溢为灾。北运河即天津至通州段,其上游为潮白河,亦常患涨溢。河流宽浅,不便设跨河闸坝,水多则设减水闸坝。通惠河元代,源自昌平白浮及迤西诸泉,过瓮山泊(今昆明湖),合玉泉水入大都城(今北京市区),以积水潭(今什刹海)为码头,自积水潭南下出城折东通通州入白河,沿途置坝闸。明代,积水潭迤南段圈入宫墙之内,不能 ……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