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学会沟通,学会爱:如何消除误解,让亲密关系更稳固+抑郁症(原书第2版)(2册)

作者
[美] 阿伦·贝克(Aaron T. Beck) 等
丛书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2112161723
简要
简介
内容简介 ---------------------------8084989 - 学会沟通,学会爱:如何消除误解,让亲密关系更稳固--------------------------- 贝克在本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陷入困境的伴侣之间常见的实际问题,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消极思维的力量、幻灭感、僵化的规则和期望,以及沟通不畅等。作者指导来访者和读者运用CBT疗法,分别对每种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包括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如何解读双方的聊天风格,如何意识到自己存在不正确思维方式并加以改正,如何进行合作,消除生活中的摩擦带来的怒气等,以帮助读者真正解决亲密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804143 - 抑郁症(原书第2版)--------------------------- 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是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教授的代表作。 40多年前,阿伦?贝克这本开创性的《抑郁症》第1版问世,首次从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治疗等各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抑郁症,毋庸置疑地成为抑郁症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不论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领域,还是想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原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理论依据、对比试验、临床案例……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时隔40多年后这本书首度更新再版,除了保留第1版中仍然适用的各种理论,更增强了关于认知障碍和认知治疗的内容,详细讨论了导致抑郁症的各种情绪障碍类别,并有关于药物治疗作用、心理治疗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认知疗法在预防抑郁症愈后复发上的价值。 贝克发现负面图式和自动思维可以引发痛苦的情绪状态,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矫正来访者的思维扭曲,运用重新归因、三栏笔记法等实用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消极的自动想法,重建认知结构,其形式积极主动、结构化并且见效快。它吸取了行为科学的理论与分析心理学的技术而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成为当今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当中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 贝克教授从验证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入手发现和创立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效果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长期效果以及降低复发率方面甚至优于药物治疗。这本《抑郁症》就是贝克教授的代表作,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到这次的第2版,40年来一直是CBT最经典的著作,也是每个CBT学习者的必读著作。贝克教授创立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对抑郁症有效,对各种焦虑障碍甚至是人格障碍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目录
[套装书具体书目]
3804143 - 抑郁症(原书第2版) - 978711147228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84989 - 学会沟通,学会爱:如何消除误解,让亲密关系更稳固 - 9787111695639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84989 - 学会沟通,学会爱:如何消除误解,让亲密关系更稳固---------------------------


引言
第1章·负面思考的威力
认知法16
读心17
猜不透的心思19
我们是如何产生误解的23
误读信息26
象征与意义29
偏见31
第2章·光与暗
痴情“程序”45
“开关”(启动器)46
失望49
背弃诺言51
大反转53
做出全面判断56
第3章·思维方式冲突
开放视角与封闭视角64
视角框定67
性格冲突69
第4章·破坏规则
设定期望78
制定规则79
套用规则82
破坏性规则84
执行规则86
“应该”的专横88
违反规则90
惩罚91
规则的产生92
应对规则与态度94
第5章·沟通中的干扰
转弯抹角和语义模糊99
防卫意识102
漏掉信息104
独角戏、插话与无言倾听105
聋点和盲点108
步调不一致109
提问用法110
性别差异112
谈话风格差异的解读115
性别差异的根源115
第6章·夫妻关系的破裂
婚姻契约的威胁124
冲突的方方面面133
第7章·未说出口的想法:风暴中心
暗自怀疑158
对自己以及配偶产生怀疑的根源161
暗含的“应该”规则163
第8章·内心的诡计
象征意义如何扭曲我们的思维168
扩散因素170
典型认知扭曲的范例172
认知扭曲发挥作用181
第9章·生死搏斗
带刺的信息184
主动出击187
过分举动188
争吵的背后:基本信念195
控制愤怒197
压抑、愤怒与自我肯定199
解析愤怒202
第10章·亲密关系可以
得到改善吗
抗拒改变212
哪些应该改变224
创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225
重新定义问题227
人如何改变228
蜕变计划232
第11章·巩固基础
合作236
承诺237
基本的信任245
假定善意246
往好处想247
忠诚与忠贞249
第12章·调整夫妻关系
爱与被爱256
记录积极行为263
拉起百叶窗266
第13章·改正自己的曲解
一般指南273
九个步骤275
第14章·交谈的艺术
找出沟通的问题295
交谈礼仪的规则307
第15章·合作的艺术
对分歧的解释314
运用提问技巧320
灵活变通323
妥协329
调和331
设置优先级332
第16章·排忧解难
弄清分歧所在337
了解伴侣的视角341
排忧解难交流会的具体规则345
第17章·压制心中怒气
问题的根源:在于你还是你的伴侣362
宣泄愤怒的得与失369
第18章·特殊问题
性欲减退385
性爱问题的自我疗法390
出轨393
压力397
双职工家庭403
再婚的问题411
注释415
参考文献422



---------------------------3804143 - 抑郁症(原书第2版)---------------------------


《抑郁症(原书第2版)》
译者序
翻译团队
第2版序言
第一部分 抑郁症的临床方面 //1
第1章 抑郁症的定义 //2
抑郁症的悖论 //2
抑郁症的患病率 //3
不同类型和年龄的人的患病率和严重性 //4
抑郁症的描述性概念 //6
抑郁症的语义学 //7
抑郁症和正常情绪 //9
第2章 抑郁症的症候学 //11
目前的系统性研究 //11
主诉 //12
症状 //14
情绪症状 //16
认知表现 //21
动力性表现 //25
植物性和躯体性的症状 //31
妄想 //34
幻觉 //36
临床测试 //36
表象 //36
迟缓 //38
焦虑 //39
症状群的差异 //39
儿童和青少年 //39
文化差异 //40
第3章 进程和预后 //41
作为一种临床疾病的抑郁症 //41
抑郁进程和结果的重要性 //42
系统性研究 //42
发作点 //45
复原和慢性发作 //46
持续时间 //48
复发 //50
发作间歇期 //51
内因性抑郁和神经性抑郁比较的结果 //53
精神分裂症者的结局 //53
自杀 //54
慢性抑郁的预测因子 //56
本章小结 //58
第4章 情绪障碍分类 //60
官方术语 //60
分类系统的来历 //63
分类的信度和效度 //63
二分法和二元论:过去和现在 //64
内源性与外源性抑郁 //64
自主性与反应性抑郁 //65
焦虑性与迟钝性抑郁 //65
精神性与神经性抑郁 //65
内源性和外源性抑郁 //65
内源性-外源性模型的起源 //66
“大辩论” //67
内源性抑郁和反应性抑郁之间的区别 //67
系统研究 //68
抑郁等价物 //72
继发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抑郁 //73
第5章 精神性和非精神性抑郁的对比 //75
“精神神经症”的抑郁反应 //76
定义 //76
概念的演化 //78
伴有精神特征的严重抑郁(精神性抑郁反应) //80
病例1 //81
病例2 //81
病例3 //81
现代的诊断 //84
第6章 躁郁症 //85
历史和定义 //85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的诊断标准 //87
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关系 //88
躁狂阶段的症候学 //89
情感的表现 //90
认知表现 //92
动机表现 //93
生理和营养的表现 //94
躁狂阶段的行为观察 //95
躁狂-抑郁行为的周期性 //96
躁狂-抑郁症患者发病前的人格 //97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7
分类的问题 //97
目标成就和躁狂的症状 //98
第7章 更年期抑郁症 //100
概念的由来 //100
病因 //101
年龄 //102
症候学 //103
发病前的人格 //105
本章小结 //106
第8章 分裂情感障碍 //107
定义 //107
概念的发展 //108
紧张症和躁郁症 //108
急性情感性分裂精神病 //111
急性精神分裂症 //112
关于修订诊断的研究 //112
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点 //113
预后 //116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因素和预后 //116
目前分裂情感性障碍的分类 //118
本章小结 //123
第二部分 抑郁症的实验方面 //125
第9章 抑郁症的生物学研究 //126
早期研究 //126
躁郁症和体质 //128
躁郁症的遗传性 //130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 //130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131
家谱研究 //132
小结 //134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研究 //134
早期研究(1903~1939年) //134
近期研究(1940~2004年) //136
内分泌研究 //141
类固醇代谢 //141
甲状腺功能 //144
自主神经功能 //144
醋甲胆碱作用下的血压反应 //144
唾液分泌研究 //146
神经生理学研究 //147
镇静阈值 //147
解剖学研究 //148
神经营养和神经发生理论 //150
肌电图研究 //151
睡眠的脑电图研究 //151
脑电图唤醒反应 //155
新近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 //156
神经心理学研究 //157
本章小结 //158
第10章 心理学研究:检验精神分析理论 //159
早期的心理功能测试 //159
心理运动能力 //159
概念能力 //160
知觉阈限 //161
歪曲的时间知觉 //161
歪曲的空间知觉 //162
早期的实验研究 //162
家庭背景和人格 //163
自我概念 //165
贝克对抑郁症的系统研究 //166
心理动力学因素 //166
贝克研究的历史 //167
检验假设 //169
并行研究 //175
言语材料中的认知模式 //175
纵向研究 //175
抑郁症病人在梦中的模式 //176
童年时丧失父母和成年时患抑郁症 //183
抑郁症中的认知歪曲 //187
后记 //197
第三部分 抑郁症的理论方面 //199
第11章 抑郁症的理论 //200
行为主义理论 //200
认知与进化理论 //201
精神分析理论 //202
攻击性抑郁症 //204
抑郁症中的口欲 //205
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理论 //205
存在主义理论 //206
神经学理论 //207
神经心理学理论 //208
生物化学理论 //208
动物模型 //209
情绪发泄 //210
第12章 精神病理学与认知 //211
抑郁症的基本三元素 //213
对个体经验的负性解释 //214
对自我的负性看法 //216
负性期待 //217
情感反应 //218
认知的首要性 //219
动机的变化 //221
躯体症状 //223
躁狂及其他精神障碍中的认知 //224
精神障碍的认知分类 //227
神经症 //227
精神病 //230
本章小结 //230
第13章 贝克抑郁理论的发展 //232
抑郁倾向 //232
永久概念的形成 //232
价值判断与情感 //233
特定易感性 //234
抑郁的沉积 //235
特定压力 //235
压力-抑郁链中的基因影响 //237
非特异性压力 //239
其他影响因素 //239
遗传风险、前期抑郁发作与慢性压力 //240
抑郁的人格结构 //240
关于认知构造的文献 //241
图式的定义 //241
图式的识别 //243
抑郁中的图式 //243
模式与心理病理学 //244
扭曲与误解 //245
固着(反刍) //245
客观性的丧失 //246
情感与认知 //247
反馈模型 //248
第四部分 抑郁症的治疗 //251
第14章 躯体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52
三环类药物 //25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254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255
抗抑郁药处方模式 //256
副作用 //257
兴奋剂 //257
锂 //258
目前使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260
治疗耐药性 //261
60岁后的治疗 //263
研究问题和争议 //263
风险与效益的问题 //265
安慰剂效应的争论 //266
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 //267
电休克疗法 //269
未来的发展方向 //272
第15章 心理治疗 //274
早期的方法 //274
支持性心理治疗 //276
保证 //276
修通和宣泄 //276
指导和环境的改变 //276
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治疗 //277
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278
人际治疗 //278
慢性抑郁症的IPT //279
老年人群的IPT //280
认知疗法 //280
公式化和概念化 //280
结构和策略 //281
人际方面的改变 //283
认知技术 //288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和心理疗法 //298
预防自杀 //300
预防复发 //300
心理变化过程 //301
第16章 抑郁症治疗的评价:随机对照实验 //303
结果和随访数据 //303
随机临床实验 //303
生态效度和随机临床实验 //311
预防复发 //313
总体结论 //319
未来研究的问题 //319
卷尾语 //321
附录 负性梦的计分说明//324
参考文献 //331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