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5G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5G 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5G NR 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4册)

作者
斯特凡·罗默 彼得·赫德曼 马格努斯·奥尔森 拉尔斯·弗里德 沙布南·苏丹 凯瑟琳·穆利根 等
丛书名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2011181139
简要
简介
内容简介书籍通信书籍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对5G核心网架构的全面描述,以及对云技术和3GPP Rel 15/16关键概念的解读。 本书作者是深度参与5G规范制定的专家,曾出版关于3G和4G核心网的专著,广受好评。本书是对3GPP 5G核心网技术和标准的权威阐述。 本书的内容包括: 1,5G核心网架构概述 2,独立和非独立架构 3,5G核心网关键概念的详细阐释 4,5G无线网和云技术概述 通过学习可以掌握: 1,5G核心网与前几代核心网的差异 2,5G如何与之前的网络进行交互 3,技术选择背后的原因以及哪些处于5G规范的范畴之外 4,5G规范与最前沿的大规模Web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关系 5,对协议和服务的详细描述 6,网络部署的选项 . ---------------------------8071552 - 5G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 本书的内容集中在5G网络设计和运营中的规划、设计和优化任务。这些任务可以表示为易于处理的优化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可能看起来非常复杂,但使用了适当的数学建模和新颖的优化方法后显示出令人惊叹的改善结果,并为5G网络规划和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书总体重点是提高资源效率,无论主要目标是容量、覆盖范围、延迟还是能耗。可以看出,适当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上述几个性能参数指标。与“传统”方法相比,通过适当的优化方法可以实现的改进通常是相当可观的,可能在上述几个方面达到10-30%的改善和提高。 ---------------------------8062301 - 5G 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本书详细阐述5G新的无线接入技术—5G NR物理层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模型和组件,其中物理层模型包括针对5G NR(max到100 GHz)全频段范围的无线电波传播和硬件损伤。物理层技术包括灵活的多载波波形、先进的多天线解决方案,以及针对5G及以后技术的各种服务、部署和频率的信道编码机制。包括一个基于MATLAB的链路级仿真器以探索各种设计选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NR物理层帧结构 传播和信道建模 硬件损伤的数学建模 NR波形设计的关键性能指标 NR参数集设计 NR多天线传输技术和波束赋形功能 NR信道编码 NR开源仿真器结构 ---------------------------8059407 - 5G NR 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本书由爱立信5G标准化专家撰写,爱立信中国研发团队翻译,全书对5G NR标准技术规范进行了准确而详细的阐述,详细解读NR标准物理层结构、高层协议、射频和频谱等技术细节,同时也展示作者对5G NR标准的深刻理解——不仅阐述5G NR技术本身,还进一步揭示了该技术标准制定背后的成因。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5G技术的演进背景、3大应用场景和核心需求、用例和5G频谱; ?NR无线接口架构概述; ?对数据和控制信息的NR传输结构的详细描述; ?NR多天线传输技术和波束赋形功能; ?对NR初始接入信号和功能的详细描述,包括同步和系统信息、随机接入和寻呼信令; ?LTE和NR的互操作和共存; ?射频特性,特别解读了毫米波工作原理。
目录
[套装书具体书目]
8059407 - 5G NR 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 978711162474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19
8062301 - 5G 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 978711163187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39
8071552 - 5G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 - 9787111658597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29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 9787111668107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39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中文版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导言 1
1.1 5G—互联的新时代 1
1.2 跃变 1
1.3 运营商面临的新环境 2
1.4 5G网络部署之路 2
1.5 3GPP Release 15和16 2
1.6 核心要求 4
1.7 新服务等级 4
1.8 本书的结构 4
第2章 5G的驱动力 6
2.1 引言 6
2.2 新用例 6
2.3 新技术 8
第3章 架构概述 11
3.1 引言 11
3.2 5G核心网的两种观点 14
3.3 基于服务的架构 16
3.4 核心网的核心 19
3.5 核心网连接到移动终端和无线网 21
3.6 移动性和数据连接性 23
3.7 策略和计费控制 27
3.8 5GC与EPC互通 28
3.9 语音业务 31
3.10 消息业务 33
3.11 网络信息开放 35
3.12 终端定位服务 36
3.13 网络分析 38
3.14 公共预警系统 38
3.15 支持通过非3GPP接入连接的终端 39
3.16 网络切片 41
3.17 漫游 42
3.18 数据存储 45
3.19 5G无线网 46
第4章 5G中的EPC 56
4.1 引言 56
4.2 EPC的主要功能 59
4.3 (增强型)专用核心网 65
4.4 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 70
第5章 关键概念 79
5.1 架构建模 79
5.2 基于服务的架构 79
5.3 标识 81
第6章 会话管理 83
6.1 PDU会话概念 83
6.2 PDU会话类型 86
6.3 用户面处理 91
6.4 提供有效用户面连接的机制 96
6.5 边缘计算 102
6.6 会话鉴权和授权 102
6.7 局域数据网 103
第7章 移动性管理 105
7.1 引言 105
7.2 建立连接 107
7.3 可达性 110
7.4 其他MM相关概念 112
7.5 N2管理 115
7.6 过载控制 120
7.7 非3GPP方面 123
7.8 与EPC互通 124
第8章 安全 131
8.1 引言 131
8.2 5G系统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服务 132
8.3 网络接入安全 135
8.4 网络域安全 149
8.5 用户域安全 153
8.6 合法监听 154
第9章 服务质量 156
9.1 引言 156
9.2 基于流的QoS框架 158
9.3 QoS信令 160
9.4 反射式QoS 162
9.5 QoS参数和特性 164
第10章 策略和计费控制 167
10.1 引言 167
10.2 策略和计费控制概述 167
10.3 接入和移动性相关的策略控制 171
10.4 UE策略控制 173
10.5 分组流描述的管理 176
10.6 网络状态分析 176
10.7 未来背景数据传输的协商 177
10.8 与会话管理相关的策略和计费控制 177
10.9 与会话相关的其他策略控制功能 183
10.10 计费 188
第11章 网络切片 191
11.1 引言 191
11.2 网络切片的管理与编排 193
11.3 网络切片选择的框架 195
第12章 双连接 206
12.1 引言 206
12.2 MR-DC的总体架构 209
12.3 MR-DC:UE和RAN的考虑 212
12.4 MR-DC:签约、QoS流、E-RAB和MR-DC承载 214
12.5 移动性和会话管理中使用辅助RAN节点 217
12.6 安全 221
12.7 上报用户使用辅助RAT的数据流量 221
第13章 网络功能和服务 224
13.1 5G核心网网络功能 224
13.2 服务和服务操作 229
第14章 协议 266
14.1 引言 266
14.2 5G非接入层 266
14.3 NG应用协议 271
14.4 超文本传输协议 274
14.5 传输层安全 285
14.6 包转发控制协议 288
14.7 用户面GPRS隧道协议 298
14.8 可扩展鉴权协议 300
14.9 IP安全性 302
14.10 流控制传输协议 306
14.11 通用路由封装 310
第15章 消息流程 313
15.1 引言 313
15.2 注册和注销 314
15.3 业务请求 317
15.4 终端配置更新 320
15.5 PDU会话的建立 323
15.6 NG-RAN间的切换 325
15.7 与EPS通过N26接口互通 331
15.8 EPS回落 336
15.9 非受信的非3GPP接入流程 337
第16章 架构扩展和垂直行业 343
16.1 引言 343
16.2 架构的增强和扩展 343
16.3 新功能 349
第17章 对未来的展望 371
参考文献 373
缩略语表 376



---------------------------8071552 - 5G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5G的概念和架构 1
1.1 软件定义网络 1
1.1.1 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 2
1.1.2 网络功能虚拟化 2
1.1.3 OpenFlow 3
1.2 IT融合 3
1.2.1 大数据 3
1.2.2 边缘计算 3
1.2.3 安全性和完整性 4
1.2.4 能源效率 4
1.3 模块搭建 4
1.3.1 光纤 4
1.3.2 SD-WAN 4
1.3.3 开源软件 5
1.4 算法和复杂度类 5
1.4.1 优化问题 6
1.4.2 显示问题难度 7
1.4.3 求解难题的算法 9
第2章 网络建模与分析 12
2.1 基本属性 12
2.2 图形表示 13
2.3 连通性 14
2.3.1 深度优先搜索 14
2.3.2 广度优先搜索 15
2.4 最短路径 15
2.4.1 Dijkstra算法 16
2.4.2 Bellman-Ford 算法 18
2.5 最小生成树 19
2.5.1 图的稀疏性 19
2.5.2 拓扑示例 21
2.5.3 旅行商问题 22
2.5.4 最近邻算法 22
2.5.5 增量插入算法 23
2.5.6 k-最优方法 23
2.6 网络弹性 24
2.6.1 网络切割 24
2.6.2 删除–收缩原则 25
第3章 网络科学 27
3.1 小世界现象 27
3.2 Erds-Rényi模型 27
3.2.1 图的进化 28
3.2.2 度分布 29
3.2.3 聚类系数 30
3.3 无标度网络 31
3.4 进化网络 33
3.5 度相关性 38
3.5.1 邻居节点平均度 39
3.5.2 相关系数 39
3.5.3 结构截断 40
3.6 重要性 41
3.7 鲁棒性 42
3.8 攻击容忍度 45
3.9 故障传播 47
3.10 提高鲁棒性 48
第4章 自相似、分形和混沌 50
4.1 自相似性:原因和含义 50
4.1.1 平滑的流量 51
4.1.2 突发流量 53
4.1.3 长时相关性流量 54
4.2 随机过程 56
4.2.1 基本定义 56
4.2.2 自相似和长时相关性过程 58
4.3 检测和估计 61
4.3.1 泊松特性的检测 61
4.3.2 长时相关性和自相似性的检测和估计 61
4.4 小波分析 63
4.5 分形图 69
4.5.1 迭代函数系统 70
4.5.2 分形维数定义 74
4.5.3 控制界限 76
4.5.4 在线过程监控 76
第5章 优化技术 78
5.1 5G中的优化问题 78
5.2 混合整数规划 79
5.2.1 动态规划 79
5.2.2 分支定界法 81
5.3 凑整 81
5.4 模拟退火 84
5.5 遗传算法 84
5.5.1 二进制表示 86
5.5.2 适应度函数 86
5.5.3 复制 87
5.5.4 重组(交叉) 87
5.5.5 突变 87
5.6 群体算法 87
5.6.1 蚁群优化 87
5.6.2 粒子群优化 89
5.6.3 萤火虫算法 91
第6章 聚类 93
6.1 聚类的应用 95
6.2 复杂性 95
6.3 簇属性和质量度量 95
6.3.1 节点相似性 96
6.3.2 扩展 97
6.3.3 覆盖率 97
6.3.4 性能 98
6.3.5 电导 98
6.4 启发式聚类方法 100
6.4.1 k-最近邻 100
6.4.2 k-均值和k-中值 100
6.5 谱聚类 101
6.5.1 相似矩阵 102
6.5.2 拉普拉斯矩阵 102
6.5.3 特征向量 103
6.5.4 投影 104
6.6 迭代改进 105
第7章 贝叶斯分析 107
7.1 贝叶斯平均 107
7.2 吉布斯采样器 108
7.3 最大期望值算法 111
7.4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算法 116
7.5 图像识别方法 118
第8章 数据中心和云 120
8.1 无容设施选址 120
8.1.1 分配 121
8.1.2 修剪 122
8.2 原始对偶算法 124
8.2.1 分配阶段 125
8.2.2 修剪阶段 125
8.2.3 冲突解决阶段 125
8.3 有容设施选址 127
8.4 弹性设施选址 131
8.5 一维装箱 134
8.6 多维资源分配 136
8.6.1 云资源和描述符 136
8.6.2 优化标准 137
8.6.3 资源优化算法 138
8.7 示例 140
8.8 最优作业调度 143
8.8.1 凑整 145
8.8.2 调度器 147
第9章 接入网 151
9.1 容限最小生成树 151
9.2 微波和光纤混合接入网 154
9.3 接入网弹性 155
9.4 集中式无线接入网 160
9.5 天线系统 162
9.5.1 辐射模型 162
9.5.2 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 163
第10章 鲁棒的骨干网设计 166
10.1 网络弹性 166
10.2 连接和切割 168
10.3 生成树 170
10.3.1 基尔霍夫矩阵树定理 171
10.3.2 图形强度 172
10.3.3 可靠性多项式 175
10.3.4 界限 176
10.3.5 随机算法 176
10.4 最小成本生存网络 177
10.4.1 测试可行性 178
10.4.2 生成初始解 179
10.4.3 邻域搜索 179
10.4.4 算法总结 180
10.5 原始对偶算法 183
第11章 流量工程 191
11.1 弹性路由 191
11.1.1 K-最短路径 191
11.1.2 静态和动态路由 192
11.2 MPLS 193
11.2.1 路由分配和容量分配 195
11.2.2 问题表述 195
11.2.3 近似算法 196
11.3 波长分配 203
11.3.1 图着色 204
11.3.2 Douglas-Rachford算法 204
11.3.3 Bron-Kerbosch算法 206
11.4 预先计划的循环保护 207
11.4.1 寻找图中的循环 208
11.4.2 p-循环设计 210
11.4.3 跨接方法 212
11.4.4 节点故障 212
第12章 大数据分析方法 213
12.1 离散化 213
12.2 数据草图 217
12.2.1 数据流模型 217
12.2.2 散列函数 218
12.2.3 近似计数 219
12.2.4 元素数量计数 221
12.2.5 向量范数的估计 223
12.2.6 AMS算法 224
12.2.7 Johnson–Lindenstrauss算法 225
12.2.8 中位数算法 226
12.2.9 最小值计数草图 229
12.2.10 中位数计数草图 230
12.2.11 大流量对象 233
12.3 样本熵估计 235
12.4 流大小分布 237
12.4.1 多分辨率估计 240
12.4.2 位图算法 241
第13章 动态资源管理 244
13.1 网络业务流 245
13.1.1 流量特征 245
13.1.2 熵 246
13.2 流量聚合 247
13.3 拥塞控制 248
13.3.1 通过流量聚合实现拥塞控制 249
13.3.2 通过路由优化实现拥塞控制 250
13.3.3 拥塞控制仿真 250
13.3.4 网络拓扑 251
13.3.5 节点能力 252
13.3.6 流量分布 253
13.3.7 流量仿真 253
13.3.8 流量聚合 255
13.3.9 路由策略 255
13.3.10 QoS评估 256
13.4 流量聚合的效果 257
13.4.1 节点级流量聚合 257
13.4.2 基于业务类型的流量聚合 258
13.4.3 动态流量聚合 259
13.5 路由优化的效果 260
13.5.1 最小总时延路由下的流量聚合 261
13.5.2 最短路径路由下的动态流量聚合 262
13.5.3 最小的最长时延下的流量聚合 262
第14章 物联网 264
14.1 网络架构 265
14.1.1 路由协议 265
14.1.2 物联网路由协议 265
14.2 无线传感器网络 267
14.2.1 能量模型 267
14.2.2 仿真结果 268
14.3 移动性建模技术 273
14.3.1 几何模型 273
14.3.2 排队模型 275
14.3.3 交通流理论 276
14.3.4 其他模型种类 277
14.4 Gibbsian交互移动性模型 277
14.4.1 相关性分析 278
14.4.2 分布的拟合 281
14.4.3 基本假设 281
14.4.4 相关性结构 282
14.4.5 流量源密度仿真 284
14.4.6 Gibbs采样器实现 284
14.4.7 仿真结果 285
14.4.8 移动性模型的数学分析 289
14.4.9 一维移动性模型的数值解分析 291
14.4.10 随机场 292
14.4.11 一维移动性模型的估计 293
14.4.12 结束语 295
参考文献 296
术语表 302



---------------------------8062301 - 5G 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绪论:5G无线接入 1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 2
1.2 5G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3
1.3 5G NR全景视图 4
1.3.1 5G标准化 4
1.3.2 5G频谱6
1.3.3 5G用例9
1.3.4 5G外场试验9
1.3.5 5G商用部署13
1.4 本书预览 15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NR物理层概述19
2.1 无线协议架构 20
2.2 NR物理层:关键技术 21
2.2.1 调制 21
2.2.2 波形 21
2.2.3 多天线 22
2.2.4 信道编码 23
2.3 物理时频资源 23
2.4 物理信道 25
2.5 物理信号 25
2.6 双工机制 27
2.7 帧结构 28
2.8 物理层过程和测量 30
2.9 物理层的挑战 30
2.9.1 传播相关的挑战 30
2.9.2 硬件相关的挑战 31
参考文献 32
第3章 传播和信道建模 33
3.1 传播的基本原理 33
3.1.1 电磁波 34
3.1.2 自由空间传播 34
3.1.3 散射和吸收 37
3.2 传播信道特性 37
3.2.1 频率–时延域 39
3.2.2 多普勒–时域 42
3.2.3 方向域 44
3.3 试验信道特性 45
3.3.1 测量技术 45
3.3.2 分析方法 47
3.3.3 传输损耗测量 51
3.3.4 时延域测量 56
3.3.5 方向域测量 59
3.4 信道建模 68
3.4.1 5G随机信道模型68
3.4.2 基于几何的建模 75
3.5 总结和展望 76
参考文献 77
第4章 硬件损伤的数学建模 79
4.1 射频功率放大器 80
4.1.1 伏尔特拉级数 81
4.1.2 伏尔特拉级数的常见子集 82
4.1.3 全局和局部基函数 84
4.1.4 试验模型验证 85
4.1.5 正交基函数 88
4.1.6 多天线环境及互耦 90
4.2 振荡器相位噪声 94
4.2.1 相位噪声功率谱和Leeson公式 94
4.2.2 相位噪声建模:自激振荡器 94
4.2.3 相位噪声建模:锁相环 95
4.3 数据转换器 97
4.3.1 量化噪声的建模 97
4.4 统计建模 98
4.4.1 Bussgang定理和系统模型 98
4.5 功率放大器的随机建模 99
4.6 振荡器相位噪声 100
4.7 数据转换器的随机建模 100
4.8 模型的串联和仿真 101
4.8.1 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 102
4.8.2 仿真 102
4.8.3 仿真结果 104
参考文献 106
第5章 多载波波形 107
5.1 多载波波形概述 108
5.1.1 正交性原理 108
5.1.2 基于OFDM的波形 111
5.1.3 基于滤波器组的波形 117
5.2 单载波DFTS-OFDM 126
5.3 5G NR波形设计要求 128
5.4 NR波形设计的关键性能指标 129
5.5 NR波形对比 131
5.5.1 频率局部化 132
5.5.2 功率效率 134
5.5.3 时变衰落信道 135
5.5.4 基带复杂度 135
5.5.5 相位噪声鲁棒性对比 137
参考文献 142
第6章 NR的波形144
6.1 OFDM对于NR的适用性 144
6.2 NR OFDM的可扩展性 147
6.2.1 为什么选择15 kHz作为参数集基线 150
6.2.2 为什么选择15×2n kHz作为参数集缩放比例 150
6.3 OFDM参数集的实现 151
6.3.1 相位噪声 152
6.3.2 小区大小、业务时延及移动性 153
6.3.3 业务复用 157
6.3.4 频谱限制 157
6.3.5 保护频带的考虑 159
6.3.6 实现因素 162
6.4 改善NR波形的功率效率 162
6.4.1 有失真的技术 164
6.4.2 无失真的技术 165
6.5 同步误差的影响 167
6.5.1 定时偏移的影响 167
6.5.2 载波频率偏移的影响 169
6.5.3 采样频率偏移 170
6.6 损伤抑制 171
6.6.1 相位噪声抑制机制 171
6.6.2 CFO和SFO抑制174
参考文献 179
第7章 多天线技术 180
7.1 多天线技术在NR中的作用 181
7.1.1 低频 181
7.1.2 高频 181
7.2 多天线基本原理 183
7.2.1 波束赋形、预编码和分集 183
7.2.2 空间复用 188
7.2.3 天线阵列架构 194
7.2.4 UE天线200
7.2.5 天线端口和QCL 201
7.2.6 CSI的获取 202
7.2.7 大规模MIMO 207
7.3 NR中多天线技术 208
7.3.1 获取CSI 209
7.3.2 下行MIMO传输 212
7.3.3 上行MIMO传输 213
7.3.4 波束管理 215
7.4 试验结果 222
7.4.1 波束赋形增益 222
7.4.2 波束跟踪 224
7.4.3 系统仿真 225
参考文献 227
第8章 信道编码 229
8.1 前向纠错的基础限制 230
8.1.1 二进制-AWGN信道 230
8.1.2 二进制-AWGN信道的编码机制230
8.1.3 性能指标 230
8.2 二进制-AWGN信道的FEC机制 234
8.2.1 简介 234
8.2.2 一些定义 234
8.2.3 LDPC码 236
8.2.4 极化码 239
8.2.5 较短码块长度的其他编码机制 244
8.3 衰落信道的编码机制 247
8.3.1 SISO的情况247
8.3.2 MIMO的情况 249
参考文献 251
第9章 仿真器 253
9.1 仿真器概览 254
9.2 功能模块 254
9.2.1 信道模型 254
9.2.2 功放模型 255
9.2.3 相位噪声模型 255
9.2.4 同步 257
9.2.5 信道估计和均衡 257
9.3 波形 257
9.3.1 CP-OFDM 257
9.3.2 W-OFDM 258
9.3.3 UF-OFDM 258
9.3.4 FBMC-OQAM 258
9.3.5 FBMC-QAM 259
9.4 仿真练习 259
9.4.1 频谱再生 259
9.4.2 CFO损伤 261
9.4.3 PN损伤263
9.4.4 衰落信道的损伤 265
参考文献 266
缩略语表 268



---------------------------8059407 - 5G NR 标准: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序言一
序言二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5G概述 1
1.1 3GPP和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2
1.2 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5G/NR 3
1.2.1 5G应用场景 3
1.2.2 LTE向5G演进 3
1.2.3 NR——新的5G无线接入技术 4
1.2.4 5GCN——新的5G核心网 4
第2章 5G标准化 5
2.1 标准化和监管概述 5
2.2 ITU-R从3G到5G的活动 7
2.2.1 ITU-R的角色 7
2.2.2 IMT-2000和IMT-Advanced 7
2.2.3 ITU-R WP5D的IMT-2020流程 8
2.3 5G和IMT-2020 10
2.3.1 IMT-2020使用场景 10
2.3.2 IMT-2020能力集 11
2.3.3 IMT-2020性能要求和评估 14
2.4 3GPP标准化 16
2.4.1 3GPP流程 16
2.4.2 作为IMT-2020候选技术的3GPP 5G规范 18
第3章 5G频谱 20
3.1 移动系统的频谱 20
3.1.1 ITU-R为IMT系统定义的频谱 20
3.1.2 5G的全球频谱状况 23
3.2 NR的频段 24
3.3 6GHz以上的射频暴露 28
第4章 LTE概述 30
4.1 LTE Release 8——基本的无线接入 30
4.2 LTE演进 32
4.3 频谱灵活性 34
4.3.1 载波聚合 34
4.3.2 授权辅助接入 35
4.4 多天线增强 36
4.4.1 扩展的多天线传输 36
4.4.2 多点协作和传输 36
4.4.3 增强的控制信道结构 37
4.5 密集度、微蜂窝和异构部署 37
4.5.1 中继 37
4.5.2 异构部署 38
4.5.3 微蜂窝开关 38
4.5.4 双连接 39
4.5.5 动态TDD 39
4.5.6 WLAN互通 39
4.6 终端增强 40
4.7 新场景 40
4.7.1 设备到设备通信 40
4.7.2 机器类型通信 41
4.7.3 降低时延——sTTI 42
4.7.4 V2V和V2X 42
4.7.5 飞行器 42
第5章 NR概览 43
5.1 高频操作和频谱灵活性 44
5.2 极简设计 45
5.3 向前兼容 45
5.4 传输方案、部分带宽和帧结构 46
5.5 双工方式 48
5.6 低时延支持 49
5.7 调度和数据传输 49
5.8 控制信道 50
5.9 以波束为中心的设计和多天线传输 51
5.10 初始接入 52
5.11 互通和与LTE共存 53
第6章 无线接口架构 55
6.1 系统总体架构 55
6.1.1 5G核心网 55
6.1.2 无线接入网 57
6.2 服务质量 59
6.3 无线协议架构 60
6.4 用户面协议 61
6.4.1 服务数据调整协议 63
6.4.2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63
6.4.3 无线链路控制 64
6.4.4 媒体接入控制 65
6.4.5 物理层 73
6.5 控制面协议 74
6.5.1 RRC状态机 74
6.5.2 空闲态和非激活态的移动性 76
6.5.3 连接态的移动性 77
第7章 总体传输结构 79
7.1 传输机制 79
7.2 时域结构 81
7.3 频域结构 83
7.4 部分带宽 86
7.5 NR载波频域位置 88
7.6 载波聚合 89
7.7 补充上行 90
7.7.1 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92
7.7.2 控制信令 92
7.8 双工方式 93
7.8.1 时分双工 94
7.8.2 频分双工 95
7.8.3 时隙格式和时隙格式指示 95
7.9 天线端口 99
7.10 准共址 100
第8章 信道探测 102
8.1 下行信道探测:CSI-RS 102
8.1.1 CSI-RS基本结构 103
8.1.2 CSI-RS配置的频域结构 106
8.1.3 CSI-RS配置的时域特性 106
8.1.4 CSI-IM干扰测量 107
8.1.5 零功率CSI-RS 108
8.1.6 CSI-RS资源集 108
8.1.7 跟踪参考信号 109
8.1.8 物理天线映射 109
8.2 下行测量和上报 110
8.2.1 上报数量 111
8.2.2 测量资源 111
8.2.3 上报类型 112
8.3 上行信道探测:SRS 112
8.3.1 SRS序列和Zadoff-Chu序列 114
8.3.2 多端口SRS 115
8.3.3 SRS时域结构 115
8.3.4 SRS资源集 115
8.3.5 物理天线映射 116
第9章 传输信道处理 117
9.1 概述 117
9.2 信道编码 118
9.2.1 每个传输块添加CRC 118
9.2.2 码块分段 118
9.2.3 信道编码 119
9.3 速率匹配和物理层HARQ功能 120
9.4 加扰 122
9.5 调制 122
9.6 层映射 123
9.7 上行DFT预编码 123
9.8 多天线预编码 123
9.8.1 下行预编码 124
9.8.2 上行预编码 125
9.9 资源映射 126
9.10 下行预留资源 128
9.11 参考信号 130
9.11.1 基于OFDM的上下行传输所使用的DM-RS 131
9.11.2 基于DFT预编码的OFDM上行传输所使用的DM-RS 137
9.11.3 相位跟踪参考信号 138
第10章 物理层控制信令 140
10.1 下行 140
10.1.1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141
10.1.2 控制资源集 143
10.1.3 盲解码和搜索空间 148
10.1.4 下行调度分配:DCI格式1-0和1-1 151
10.1.5 上行调度授权:DCI格式0-0和0-1 154
10.1.6 时隙格式指示:DCI格式2-0 156
10.1.7 抢占指示:DCI格式2-1 156
10.1.8 上行功率控制命令:DCI格式2-2 156
10.1.9 SRS控制命令:DCI格式2-3 157
10.1.10 指示频域资源的信令 157
10.1.11 指示时域资源的信令 158
10.1.12 指示传输块大小的信令 160
10.2 上行 161
10.2.1 PUCCH基本结构 162
10.2.2 PUCCH格式0 163
10.2.3 PUCCH格式1 165
10.2.4 PUCCH格式2 166
10.2.5 PUCCH格式3 167
10.2.6 PUCCH格式4 168
10.2.7 PUCCH传输使用的资源和参数 169
10.2.8 通过PUSCH传输的上行控制信令 170
第11章 多天线传输 173
11.1 简介 173
11.2 下行多天线预编码 177
11.2.1 类型I CSI 178
11.2.2 类型II CSI 180
11.3 上行多天线预编码 180
11.3.1 基于码本的传输 181
11.3.2 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 183
第12章 波束管理 185
12.1 初始波束建立 186
12.2 波束调整 186
12.2.1 下行发送端波束调整 187
12.2.2 下行接收端波束调整 188
12.2.3 上行波束调整 188
12.2.4 波束指示和TCI 188
12.3 波束恢复 189
12.3.1 波束失败检测 190
12.3.2 新备选波束的认定 190
12.3.3 终端恢复请求和网络响应 190
第13章 重传协议 192
13.1 带软合并的HARQ 193
13.1.1 软合并 195
13.1.2 下行HARQ 196
13.1.3 上行HARQ 197
13.1.4 上行确认的定时 197
13.1.5 HARQ确认的复用 199
13.2 RLC 201
13.2.1 序列编号和分段 202
13.2.2 确认模式和RLC重传 203
13.3 PDCP 205
第14章 调度 207
14.1 动态下行调度 207
14.1.1 带宽自适应 209
14.1.2 下行抢占处理 210
14.2 动态上行调度 211
14.2.1 上行优先级处理 213
14.2.2 调度请求 215
14.2.3 缓存状态报告 216
14.2.4 功率余量报告 217
14.3 调度和动态TDD 218
14.4 无动态授权的传输 218
14.5 不连续接收 220
第15章 上行功率和定时控制 222
15.1 上行功率控制 222
15.1.1 功率控制基线 222
15.1.2 基于波束的功率控制 224
15.1.3 PUCCH功率控制 226
15.1.4 多个上行载波情况下的功率控制 226
15.2 上行定时控制 227
第16章 初始接入 229
16.1 小区搜索 229
16.1.1 SSB 229
16.1.2 SSB的频域位置 231
16.1.3 SSB的周期 231
16.1.4 SS突发集:时域上多个SSB 232
16.1.5 PSS、SSS和PBCH的详细说明 234
16.1.6 剩余系统信息 237
16.2 随机接入 237
16.2.1 前导码的发送 238
16.2.2 随机接入响应 243
16.2.3 消息3:竞争解决 244
16.2.4 消息4:竞争解决和连接建立 244
16.2.5 补充上行的随机接入 245
第17章 LTE/NR互通和共存 246
17.1 LTE/NR双连接 246
17.1.1 部署场景 247
17.1.2 架构选项 248
17.1.3 单发工作 248
17.2 LTE/NR共存 249
第18章 射频特性 252
18.1 频谱灵活性的影响 252
18.2 不同频率范围的射频要求 254
18.3 信道带宽和频谱利用率 255
18.4 终端射频要求的总体结构 257
18.5 基站射频要求的总体结构 257
18.5.1 NR基站射频传导要求和辐射要求 257
18.5.2 NR不同频率范围的基站类型 259
18.6 NR射频传导要求概述 260
18.6.1 发射机传导特性 260
18.6.2 接收机传导特性 261
18.6.3 区域性要求 262
18.6.4 通过网络信令通知特定频段的终端要求 262
18.6.5 基站等级 262
18.7 传导输出功率电平要求 263
18.7.1 基站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263
18.7.2 终端输出功率和动态范围 263
18.8 发射信号质量 264
18.8.1 EVM和频率误差 264
18.8.2 终端带内发射 264
18.8.3 基站时间对齐 264
18.9 无用发射传导要求 265
18.9.1 实现因素 265
18.9.2 带外域的发射模板 265
18.9.3 邻道泄漏比 267
18.9.4 杂散发射 268
18.9.5 占用带宽 269
18.9.6 发射机互调 269
18.10 传导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269
18.11 接收机对干扰信号的敏感性 270
18.12 NR的射频辐射要求 271
18.12.1 FR2的终端辐射要求 272
18.12.2 FR1的基站辐射要求 272
18.12.3 FR2的基站辐射要求 273
18.13 研究中的NR射频要求 274
18.13.1 多标准无线基站 274
18.13.2 多频段能力基站 275
18.13.3 工作在非连续频谱 277
第19章 毫米波射频技术 279
19.1 ADC和DAC 279
19.2 本振和相位噪声 281
19.2.1 自由振荡器和锁相环的相位噪声特性 281
19.2.2 毫米波信号生成的挑战 283
19.3 功放效率和无用发射的关系 284
19.4 滤波器 286
19.4.1 模拟前端滤波器 287
19.4.2 插损和带宽 288
19.4.3 滤波器实现示例 289
19.5 接收机噪声系数、动态范围和带宽的关系 291
19.5.1 接收机和噪声系数模型 291
19.5.2 噪声因子和噪底 292
19.5.3 压缩点和增益 293
19.5.4 功率谱密度和动态范围 294
19.5.5 载波频率和毫米波技术 294
19.6 总结 296
第20章 5G的演进 297
20.1 接入和回传一体化 297
20.2 工作在非授权频谱 298
20.3 非正交多址接入 299
20.4 机器类型通信 299
20.5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 300
20.6 频谱和双工灵活性 300
20.7 结束语 302
术语表 303
参考文献 310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