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支配社会发展的25大人文法则

作者邢赤华,匡志强 编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6-01

特色:

高处不胜寒——彼得原理2005年9月,一次百年不遇的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沿海地区。这次飓风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卡特林娜,但它的肆虐却堪称美国历史上*严重的一次。新奥尔良市是受灾*严重的地区,在遭受卡特林娜飓风袭击的几天时间里,这里一片混乱,数百名警察擅离职守,出现了许多抢劫和无法无天的行为,结果被媒体公开曝光。飓风过后,新奥尔良币的局势虽已趋于平静,但飓风带来的政治风波并未停止。9月26日,美国厂播公司发布消息称,新奥尔良市警察局长坎帕斯宣布辞职。坎帕斯在新奥尔良市警察局服役已经26年,他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升到警察局长这个职务的,在此期间,他曾有过优异的表现。但此次卡特林娜飓风事件说明,他并不能够胜任局长的职务。这条消息让不少人想到了“彼得原理”,条在西方广为流传的社会法则。一次传奇般的相遇彼得原理的提出者劳伦斯·彼得是加拿大人,生于1919年9月16日,从小在温哥华长大。1941年起,彼得先后从事过教师、学校心理指导、监狱指导和咨询顾问等许多工作。在当上教师之后,彼得注意到了个让他十分震惊的现象:许多教师、校长似乎都不知其专职何在,因而也都不能尽到工作上的职责。起初他以为这只是个别学校的毛病,但当他工作日久、见闻广增之后,彼得慢慢发现,不胜任的情况并非部分学校、部分单位的专利,每个组织都有许多人无法胜任他们的工作。于是,他决心探究这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1960年9月,彼得在一次研讨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彼得原理”:在个等级制度中,每个人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当时,他的听众是一群税务统计人员。当彼得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发现时,在座的人的反应形形色色。许多人对他冷嘲热讽,而 名年轻的统计员被彼得的幽默演说惹得捧腹大笑,竟然从椅子上跌了下来。1963年12月,彼得去看了一场沉闷的戏剧。在第二场休息时段,他和这出戏的作者雷蒙德·赫尔不期而遇。赫尔是英格兰人,1947年来到加拿大,在温哥华当上了一名记者,当时他已到而立之年。为了干好这份工作,他报名参加了当地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暑期写作培训班。结果老师们发现,赫尔竟然是个写作天才!受到他们的鼓励,赫尔对当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在工作之余专心写作,为加拿大广播公司创作了许多电视剧剧本。此后,他又创作了不少戏剧剧本,并在舞台上上演。正是其中一部戏剧,使他**次遇上了劳伦斯·彼得。赫尔对这出戏剧令观众昏昏欲睡感到十分困惑,并在剧院大厅里抱怨了起来。于是,彼得向他指出,这是因为这出戏的演员和导演不够胜任。比方说,主角会背对着观众说台词并朝舞台两侧打手势,因为他企图兼任演员、导演和制作人等多重角色。赫尔和彼得见如故,在散场后赫尔来到了彼得家,两人一直聊到清晨3点。赫尔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P3-5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