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一、苦难童年1868年3月28日(俄历3月16日),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伟大的文学巨匠,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杰出的代表——高尔基诞生了。高尔基的祖父曾经是沙皇时代一个残暴的军官,由于他残酷地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职。他不仅在军队残暴,在家庭中也是个暴君。高尔基的祖母在高尔基父亲9岁时就死去了。据《高尔基自传》说,他的父亲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小时候经常遭受鞭打的惩罚,由于不堪忍受祖父的惩罚,从10岁到17岁,从他祖父身边逃跑过5次。*后一次,父亲成功地逃离了家庭。高尔基的父亲是个聪明善良、乐观开朗的人,*初在尼日尼——下诺夫戈罗德城的一家木器店里学徒,20岁已经成为一个上好的细木匠、裱糊匠和装饰匠。22岁时,他就得到了伏尔加轮船公司驻阿斯特拉罕的轮船营业所经理的职务。高尔基的母亲名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卡希琳娜。高尔基的父母是自由恋爱的,虽然卡希琳娜的父亲百般阻挠,但*终结了婚。1871年春,也就是高尔基3岁那年,全家搬到了阿斯特拉罕城。几个月后,高尔基染上了霍乱,父亲和母亲日夜照顾他,高尔基的病虽然好了,可是照顾他的父亲却传染上了霍乱,就在高尔基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为了纪念他,高尔基选择了父亲的名字马克西姆作为笔名,他的原名是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父亲死后,高尔基和母亲回到了故乡下诺夫戈罗德的卡希林家。在下诺夫戈罗德,高尔基开始了新的生活。这里的生活与阿斯特拉罕高尔基家温暖和睦的生活是迥然不同的。高尔基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贪婪残暴、不信任人的干瘦老头。他曾是伏尔加河上的一名纤夫,经过三次航行,他成了商船队里的一个领班。后来他从事染布业,发了财,就在尼日尼开办了一家大规模的染坊,两个舅舅也在外祖父的染坊里干活。当时,由于机织棉布生产的发展和机器印花布的普及,排挤了家庭手工印染业,这种情况严重地威胁着卡希林一家,它使得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劳力都拼命想为自己多保留些一度兴隆的作坊的剩余产业,因而就引起了争吵和野蛮的打架。而卡希林家所不喜欢的马克西姆·彼什科夫的儿子高尔基,很显然在这个家也同样是不受欢迎的。在外祖父家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高尔基都不喜欢。在这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好像有深深的仇恨,大人们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孩子们也都受了“毒害”。高尔基觉得自己在他们中间是陌生人。特别是外祖父,他那怀有敌意的眼神,使高尔基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在高尔基刚到外祖父家不久,两个舅舅就和外祖父吵了起来。有一天,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两个舅舅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吼大叫,要求分家。外祖母痛苦地说:“全都分给他们吧!分吧!”而两个舅舅之间不知又发生了什么,忽然米哈伊尔舅舅扬起手打了他弟弟一个耳光,弟弟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在地板上打成一团,发出一阵喘息、呻吟、辱骂的声音。他们刚开始吵架的时候,高尔基就吓得跳到炕炉上躲起来。后来,高尔基问外祖母,大人们为什么打架,外祖母告诉高尔基:你母亲来以前,她的两个弟弟正在坚决地要求分家。她突然回来,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他们害怕你的母亲讨回那份本来给她预备、但是因为她违背外祖父的意志自己作主结婚而被外祖父扣留了的嫁妆。舅舅们认为嫁妆应当分给他们。此外还为了谁在城里开设染坊,谁到奥卡河对岸库纳维诺村去,彼此早就无情地争论不休了。’从此以后,高尔基就经常看见两个自私自利的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高尔基的母亲认为高尔基的病是他父亲致死的原因,在回到尼日尼不久,她就离开了卡希林家,离开了高尔基。……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