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公2022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作者中公教育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详情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044366丛书名: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所属分类:图书->考试->其他公职类考试->教师招聘考试
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中公版·2022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结合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考试真题,构架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七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学科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全书主要部分如下: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本书的使用方法,方便复习活动开展。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七部分内容。每一章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和强化练习,方便考生学练结合。
内容试读章教育与教育学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内涵,以及教育功能的类型。    3.能够区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4.准确识记中国古代教育和西方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    5.准确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内涵。    6.准确识记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    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引申而来,本意为“引出、导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021·江苏苏州·单选】我国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B。lt;p->    章教育与教育学lt;br /->    学习目标lt;br /->    1.准确识记教育的概念、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lt;br /->    2.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内涵,以及教育功能的类型。lt;br /->    3.能够区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lt;br /->    4.准确识记中国古代教育和西方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lt;br /->    5.准确识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内涵。lt;br /->    6.准确识记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lt;br /->    节教育概述lt;br /->    一、教育的概念lt;br /->    考点1教育的词源lt;br /->    在西方,教育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引申而来,本意为“引出、导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lt;br /->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lt;br /->    【2021·江苏苏州·单选】我国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lt;br /->    A.孔子 B.孟子lt;br /->    C.许慎 D.朱熹lt;br /->    【答案】B。lt;br /->    考点2教育的定义lt;br /->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lt;br /->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lt;br /->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lt;br /->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lt;br /->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lt;br /->    一般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lt;br /->    3.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定义lt;br /->    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lt;br /->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lt;br /->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lt;br /->    考点1教育者lt;br /->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lt;br /->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要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特征。lt;br /->    考点2受教育者(学习者)lt;br /->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又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lt;br /->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lt;br /->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又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lt;br /->    三、教育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lt;br /->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lt;br /->    考点1非形式化教育与形式化教育lt;br /->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形式化教育与形式化教育。lt;br /->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能够从日常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lt;br /->    形式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lt;br /->    考点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lt;br /->    根据教育活动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lt;br /->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lt;br /->    考点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lt;br /->    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lt;br /->    四、教育的属性lt;br /->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lt;br /->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t;br /->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lt;br /->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lt;br /->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lt;br /->    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lt;br /->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lt;br /->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lt;br /->    【2019·江苏连云港·单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根本的区别在于()。lt;br /->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lt;br /->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lt;br /->    【答案】A。lt;br /->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lt;br /->    1.教育具有永恒性lt;br /->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lt;br /->    2.教育具有历史性lt;br /->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lt;br /->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lt;br /->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lt;br /->    教育具有上述相对独立性,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lt;br /->    4.教育具有生产性lt;br /->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lt;br /->    5.教育具有民族性lt;br /->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别表现在教师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lt;br /->    五、教育功能lt;br /->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lt;br /->    考点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lt;br /->    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lt;br /->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lt;br /->    (2)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lt;br /->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衍生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具有制约作用。lt;br /->    考点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lt;br /->    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lt;br /->    (1)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例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的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lt;br /->    (2)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lt;br /->    1.【2018·江苏淮安·单选】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lt;br /->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lt;br /->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本体功能和衍生功能 lt;br /->    【答案】B。lt;br /->    2.【2019·江苏淮安·判断】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lt;br /->    【答案】√。lt;br /->    考点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lt;br /->    依据作用的呈现形式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lt;br /->    (1)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lt;br /->    (2)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lt;br /->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隐性的潜在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lt;br /->    六、教育起源的学说(见表1-1-1)lt;br /->    表1-1-1教育起源的学说lt;br /->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lt;br /->    神话起源说 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lt;br /->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国)lt;br /->    桑代克(美国)lt;br /->    沛西·能(英国)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个正lt;/p->显示全部信息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