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多云和混合云:云原生多集群和应用管理+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2册)

作者
郝树伟 阿里集团 阿里云智能事业群 云原生应用平台
丛书名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2108241514
简要
简介
内容简介书籍计算机书籍 ---------------------------8083447 - 多云和混合云:云原生多集群和应用管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解如何在多云/混合云的环境下进行多集群管理、多集群应用编排以及应用管理和跨集群迁移的著作。 作者是阿里云容器服务云原生分布式云团队核心成员,他基于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详细讲解了: ?云原生的关键技术、多云/混合云云架构的变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多云/混合云多集群的使用场景和价值; ?如何将不同地域的多个集群统一到同一个控制平面,给出了多集群统一管理的方案; ?Flannel、Calico、Cilium等主流容器网络插件以及阿里云容器服务Terway网络插件的功能和适用场景,以及如何组建一个包含云下和云上网络且互联互通的混合网络; ?如何为本地数据中心内的Kubernetes集群扩容云上弹性资源。 ?如何用Helm和Kustomize工具对需要部署到多个集群的应用进行编排; ?如何使用Argo CD系统管理多集群应用的生命周期和应用交付; ?如何使用Istio服务网格技术跨多集群组建服务网格; ?如何对云原生应用进行备份、恢复以及跨集群的应用迁移。 ---------------------------8080960 - 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 . 这是一部从技术和商业双重视角剖析云原生如何赋能实际业务的著作,是阿里云智能云原生应用平台团队的经验总结,得到了阿里云智能总裁兼达摩院院长张建锋、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阿里云智能基础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蒋江伟等专家的联袂推荐。 本书内容全面,对云原生所涵盖的技术和业务特性一览无余,从设计原则、模式/反模式、技术选项、设计方法、行业案例等多个维度全面总结阿里云云原生架构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 第1章强调了云原生是云计算的再升级,重点介绍了在研发流水线、软件交付模式、运维模式、应用架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升级,以及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发展的3个阶段; 第2章介绍了云原生架构的定义,以及云原生架构实际落地时需要遵循的7个关键原则。 第3章总结了云原生架构的10种模式和5种反模式。 第4章全面介绍了云原生所涉及的10余种技术,详细讲解了每种技术的典型架构与阿里的实践案例。 第5章以阿里云ACNA架构设计方法开篇,重点讲解评估云原生架构成熟度所需要考虑的维度与细则。 第6章从职能价值角度出发,阐述了云原生如何为不同岗位的业务赋能。 第7章聚焦于云原生架构落地,分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和Z佳实践,这些Z佳实践对于打造一个成功的云原生应用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8章对云原生背景下的容器技术、Serverless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目录
[套装书具体书目]
8080960 - 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 - 978711168109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89
8083447 - 多云和混合云:云原生多集群和应用管理 - 978711168914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99



---------------------------8083447 - 多云和混合云:云原生多集群和应用管理---------------------------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云原生与多云/混合云 1
1.1 什么是云原生 1
1.1.1 云原生的定义 1
1.1.2 云原生关键技术概述 2
1.2 多云/混合云 7
1.2.1 什么是多云/混合云 7
1.2.2 为什么需要多云/混合云 8
1.3 云原生技术助力多云/混合云云架构变革 9
1.4 云原生多云/混合云多集群的使用场景 9
1.5 本章小结 12
第2章 快速搭建Kubernetes多集群环境 13
2.1 使用Minikube搭建本地Kubernetes集群 13
2.2 使用Kubeadm搭建Kubernetes集群 16
2.3 使用Rancher搭建Kubernetes集群 20
2.4 使用公有云容器服务搭建Kubernetes集群 24
2.5 配置多集群的访问和切换 27
2.6 本章小结 30
第3章 多云/混合云多集群统一管理 31
3.1 多云/混合云多集群管理现状 31
3.2 云上云下Kubernetes多集群环境准备 32
3.3 KubeFed详解 33
3.3.1 KubeFed架构设计 33
3.3.2 Helm Chart部署KubeFed 35
3.3.3 集群注册 36
3.3.4 部署联邦应用 37
3.3.5 KubeFed的发展现状 41
3.4 公有云厂商的集群纳管解决方案 41
3.4.1 注册集群的架构设计 41
3.4.2 通信链路安全 43
3.4.3 Kubernetes API 隧道 45
3.5 纳管自建Kubernetes集群 46
3.5.1 创建注册集群 46
3.5.2 接入注册集群 48
3.5.3 注册集群的使用 52
3.6 统一的权限管理 54
3.6.1 用户管理 54
3.6.2 统一授权 56
3.7 本章小结 59
第4章 混合集群——混合网络 60
4.1 容器网络接口 60
4.2 Flannel网络插件 62
4.2.1 VXLAN模式 62
4.2.2 UDP模式 65
4.2.3 host-gw模式 65
4.3 Calico网络插件 66
4.3.1 IPIP模式 66
4.3.2 BGP模式 69
4.3.3 网络策略 75
4.4 Cilium网络插件 76
4.4.1 eBPF技术 76
4.4.2 架构设计 77
4.4.3 功能特性 78
4.4.4 安装和部署 79
4.4.5 网络和网络策略的可视化 81
4.4.6 网络策略 83
4.4.7 多集群组网 92
4.5 Terway网络插件 98
4.5.1 使用限制 99
4.5.2 Terway网络规划和准备 100
4.5.3 创建Terway网络集群 100
4.5.4 网络安全策略 102
4.5.5 扩容Terway网络集群 104
4.6 容器网络插件对比 105
4.7 混合集群网络 105
4.7.1 混合集群网络模式 106
4.7.2 云上云下互联互通专线方案 108
4.7.3 云企业网 109
4.7.4 边界路由器BGP配置 109
4.8 本章小结 111
第5章 混合集群——弹性伸缩 112
5.1 接入注册集群 112
5.1.1 创建注册集群 112
5.1.2 配置网络插件 113
5.1.3 配置自定义节点添加脚本 115
5.2 集群扩容 121
5.2.1 节点池概述 122
5.2.2 创建节点池 122
5.2.3 节点池扩容 125
5.2.4 部署示例应用 127
5.3 自动弹性伸缩 129
5.3.1 自动弹性伸缩概述 129
5.3.2 创建弹性节点池 129
5.3.3 部署示例应用 132
5.4 虚拟节点和弹性容器实例 134
5.4.1 虚拟节点和弹性容器实例概述 134
5.4.2 安装、部署虚拟节点组件 134
5.4.3 部署示例应用 135
5.5 本章小结 136
第6章 多云/混合云多集群应用编排 137
6.1 Kubernetes应用编排技术 137
6.2 Helm应用编排 140
6.2.1 Helm项目概述 140
6.2.2 安装Helm 141
6.2.3 Helm Chart的使用 142
6.2.4 Helm仓库的搭建和使用 145
6.2.5 使用Helm编排Guestbook应用并进行多集群部署 148
6.3 Kustomize应用编排 152
6.3.1 Kustomize项目概述 152
6.3.2 Kustomize的安装和使用 153
6.4 本章小结 157
第7章 应用统一管理和交付——Argo CD 158
7.1 Argo CD概述 158
7.1.1 Argo CD的核心概念 159
7.1.2 Argo CD架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159
7.2 Argo CD的安装和配置 161
7.2.1 安装Argo CD 161
7.2.2 Argo CD的访问方式 163
7.2.3 卸载Argo CD 165
7.3 用户管理 165
7.3.1 本地用户 165
7.3.2 集成SSO 167
7.4 源仓库管理 170
7.4.1 Git类型源仓库管理 170
7.4.2 Helm类型源仓库管理 172
7.4.3 存储位置 173
7.5 集群管理 174
7.5.1 外部集群管理 174
7.5.2 集群RBAC权限设置 177
7.6 项目管理 177
7.6.1 默认项目 178
7.6.2 创建项目 178
7.6.3 管理项目 179
7.6.4 项目角色 181
7.6.5 使用UI管理项目 183
7.7 应用管理 184
7.7.1 创建应用 184
7.7.2 应用的统一视图管理 191
7.7.3 应用的更新和回滚 192
7.8 本章小结 200
第8章 服务统一治理 201
8.1 Istio服务网格 201
8.1.1 什么是服务网格 201
8.1.2 Istio服务网格架构 202
8.2 Istio服务网格的流量治理 204
8.2.1 虚拟服务 204
8.2.2 目标规则 205
8.2.3 网关 206
8.2.4 服务入口 207
8.3 部署Istio服务网格组件和示例应用 207
8.3.1 安装和部署Istio 207
8.3.2 部署示例应用 209
8.4 Istio东西流量管理 211
8.4.1 配置动态路由 211
8.4.2 故障注入 214
8.4.3 灰度流量 216
8.4.4 熔断 217
8.5 Istio多集群部署管理 219
8.5.1 使用限制和准备工作 219
8.5.2 单一网络共享控制平面部署模型 220
8.5.3 单一网络多控制平面部署模型 224
8.5.4 多网络共享控制平面部署模型 226
8.5.5 多网络多控制平面部署模型 231
8.5.6 验证服务网格中东西流量的示例应用 234
8.6 跨地域多集群流量统一治理 236
8.7 本章小结 243
第9章 应用的备份恢复和跨集群迁移 244
9.1 Velero概述 244
9.1.1 什么是Velero 244
9.1.2 Velero的工作原理 245
9.2 Velero的安装和配置 246
9.2.1 安装Velero客户端 246
9.2.2 安装和启动Minio对象存储服务 247
9.2.3 安装和配置Velero服务组件 248
9.2.4 卸载Velero 251
9.3 提供商与插件 251
9.4 存储位置 252
9.4.1 BackupStorageLocation 252
9.4.2 VolumeSnapshotLocation 253
9.4.3 使用限制和注意事项 254
9.4.4 一些常用的配置策略和使用方法 254
9.5 备份和恢复 256
9.5.1 备份 256
9.5.2 恢复 260
9.5.3 定时备份 264
9.6 Restic集成 264
9.6.1 Velero集成Restic 265
9.6.2 备份与恢复 266
9.6.3 Velero集成Restic进行备份和恢复 270
9.6.4 使用限制 275
9.6.5 使用自定义初始化容器配置 275
9.7 灾难恢复和跨集群迁移实践 277
9.7.1 Velero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安装 277
9.7.2 灾难恢复 279
9.7.3 集群/应用迁移 280
9.8 本章小结 282



---------------------------8080960 - 阿里云云原生架构实践---------------------------


序1
序2
序3
前言
第1章 云原生:云计算的再升级1
1.1 什么是云原生1
1.1.1 云原生的概念1
1.1.2 云原生是云计算的趋势5
1.1.3 支撑淘宝千亿交易背后的技术平台故事6
1.2 云原生是云计算的再升级8
1.2.1 重塑研发流水线9
1.2.2 重新定义软件交付模式9
1.2.3 运维模式的升级11
1.2.4 应用架构的升级12
1.2.5 组织结构的升级13
1.3 构建现代化应用14
1.3.1 现代化应用及其特点14
1.3.2 云原生架构的提出14
1.3.3 云原生架构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16
1.4 案例:阿里巴巴云原生发展实践17
1.4.1 应用架构互联网化阶段18
1.4.2 核心系统全面云原生化阶段18
1.4.3 云原生技术全面升级阶段19
1.5 本章小结19
第2章 云原生架构的定义和原则21
2.1 云原生架构定义21
2.1.1 降低研发成本和项目维护复杂度22
2.1.2 加快软件迭代速度,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23
2.2 云原生架构原则24
2.2.1 服务化原则25
2.2.2 弹性原则26
2.2.3 可观测原则28
2.2.4 韧性原则29
2.2.5 所有过程自动化原则30
2.2.6 零信任原则32
2.2.7 架构持续演进原则34
2.3 本章小结35
第3章 云原生架构的模式和反模式36
3.1 服务化架构模式36
3.1.1 服务接口定义37
3.1.2 IDL定义37
3.1.3 OpenAPI 38
3.2 Service Mesh化架构模式40
3.2.1 Service Mesh之Sidecar模式41
3.2.2 Service Mesh之服务注册和发现模式45
3.2.3 Service Mesh之中心化Broker模式48
3.3 Serverless架构模式51
3.4 计算存储分离模式54
3.5 分布式事务模式55
3.5.1 两阶段提交55
3.5.2 BASE56
3.5.3 TCC56
3.5.4 Saga57
3.5.5 AT58
3.6 可观测架构模式59
3.6.1 日志60
3.6.2 度量60
3.6.3 追踪62
3.6.4 事件流订阅63
3.7 事件驱动架构模式63
3.7.1 什么是事件64
3.7.2 事件的生成和消费64
3.7.3 事件异步通信65
3.7.4 数据变更捕获65
3.7.5 读写分离66
3.8 网关架构模式67
3.9 混沌工程模式68
3.10 声明式设计模式69
3.11 典型的云原生架构反模式70
3.11.1 庞大的单体应用70
3.11.2 单体应用“硬拆”为微服务71
3.11.3 缺乏自动化能力的微服务71
3.11.4 架构不能充分使用云的弹性能力72
3.11.5 技术架构与组织能力不匹配73
3.12 本章小结74
第4章 云原生技术及概念介绍75
4.1 容器技术75
4.1.1 容器技术的背景与价值75
4.1.2 典型的容器技术77
4.1.3 应用场景案例:申通基于Kubernetes的云原生化81
4.2 DevOps技术84
4.2.1 DevOps的技术背景与价值84
4.2.2 DevOps的原则与技术85
4.2.3 应用场景案例:阿里巴巴DevOps实践91
4.3 微服务93
4.3.1 微服务的背景与价值93
4.3.2 微服务的设计约束原则与典型架构94
4.3.3 应用场景案例:阿里巴巴的Dubbo实践98
4.4 Serverless99
4.4.1 Serverless的技术背景与价值99
4.4.2 Serverless的典型技术与架构100
4.4.3 应用场景案例:越光医疗巧用Serverless容器提升诊断准确度102
4.5 开放应用模型103
4.5.1 OAM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03
4.5.2 OAM的典型原则与架构104
4.5.3 应用场景案例:KubeVela基于Kubernetes OAM实现106
4.6 Service Mesh技术109
4.6.1 Service Mesh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09
4.6.2 Service Mesh的典型技术与架构110
4.6.3 应用场景案例:阿里巴巴Service Mesh实践112
4.7 分布式消息队列114
4.7.1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背景与动机114
4.7.2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典型技术与架构115
4.7.3 应用场景案例:阿里巴巴的RocketMQ实践117
4.8 云原生数据库技术119
4.8.1 云原生数据库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20
4.8.2 云原生数据库的典型技术120
4.8.3 应用场景案例:PolarDB助力银泰实现快速云化138
4.9 云原生大数据139
4.9.1 云原生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40
4.9.2 云原生大数据的典型技术140
4.9.3 应用场景案例150
4.10 云原生AI153
4.10.1 云原生AI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54
4.10.2 云原生AI的典型技术154
4.10.3 应用场景案例:利用云原生AI打造新一代社交推荐平台157
4.11 云端开发159
4.11.1 云端开发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59
4.11.2 应用场景案例:杭州幻熊科技借助云效平台实现每日交付162
4.12 云原生安全164
4.12.1 云原生安全的技术背景与价值165
4.12.2 云原生安全的典型技术166
4.13 本章小结178
第5章 阿里巴巴云原生架构设计179
5.1 云原生架构的四个不同成熟阶段180
5.2 ACNA的概念181
5.2.1 ACNA-S1:企业战略视角182
5.2.2 ACNA-S2:业务发展视角183
5.2.3 ACNA-S3:组织能力视角183
5.2.4 ACNA-S4:云原生技术架构视角184
5.2.5 ACNA-S5:架构持续演进闭环185
5.3 云原生架构成熟度模型187
5.3.1 6个评估维度187
5.3.2 评估模型的实施指导和工作表188
5.3.3 服务化能力的评估190
5.3.4 弹性能力的评估191
5.3.5 无服务器化程度的评估191
5.3.6 可观测性的评估192
5.3.7 韧性能力的评估193
5.3.8 自动化能力的评估194
5.4 如何向云原生架构迁移194
5.4.1 技术栈迁移评估表195
5.4.2 组织和文化的改变195
5.4.3 现有产品的迁移路径197
5.4.4 项目实施关键点197
5.5 架构风险控制198
5.6 本章小结200
第6章 云原生落地实践对不同岗位的影响201
6.1 CXO和IT主管201
6.1.1 外部环境201
6.1.2 内部环境202
6.2 架构师/咨询人员/系统规划人员203
6.3 开发人员204
6.4 运维人员206
6.5 软件交付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207
6.6 从数据库管理员到数据库架构师208
6.7 本章小结210
第7章 不同行业的云原生架构实践211
7.1 完美日记的云原生之路211
7.2 突围数字化转型,云原生赋能特步新零售214
7.3 落地云原生,联通构建新一代云化业务支撑系统220
7.4 申通快递核心业务系统云原生之路223
第8章 云原生架构的发展趋势227
8.1 容器技术的发展趋势227
8.2 基于云原生的新一代应用编程界面的发展趋势232
8.3 Serverless发展趋势233
8.4 采用云原生技术的软件交付模式235
8.5 云原生大数据发展趋势237
8.6 云原生数据库的发展趋势238
8.7 本章小结240
附录A 阿里云云原生产品介绍242
附录B 常见分布式设计模式257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