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 李宏贵 李宏贵 谢峰 |
| 丛书名 |
| 出版社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 9782104161442 |
| 简要 |
| 简介 |
| 内容简介书籍经济管理学书籍 ---------------------------8079869 - 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研究: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视角--------------------------- 新创企业在自身条件有限、外部环境动态复杂的情况下考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时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是技术创新优先还是合法性优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讨论。本书重点围绕三个科学问题展开:制度与技术双重逻辑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的创新合法性?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有何差异?双重逻辑下,新创企业创新过程中如何兼顾技术创新和创新合法性?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回答中国转型背景下“新创企业面临多重环境压力时如何进行创新行为选择”的问题。 ---------------------------5985496 -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内外差异性的视角--------------------------- 在资源战略观、企业创新理论与组织网络理论的框架下,本书为企业社会资本、创新资源、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创造了联系,探讨了企业外社会资本和企业内社会资本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上的不同作用,以及创新资源、组织学习在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强化了将企业创新能力区分为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创新能力对于理解企业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系统地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资本、创新资源、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模型与理论假设。这是对企业创新研究的有益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和研究价值。此外,本书还对创新资源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区分了信息知识资源、财务资金资源与制度资源,这对处在中国特有情境下的国内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 目录 |
| [套装书具体书目] 5985496 -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内外差异性的视角 - 9787111569732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9 8079869 - 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研究: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视角 - 9787111679264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9 ---------------------------8079869 - 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研究:制度逻辑与技术逻辑的视角---------------------------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4 1.2.1 研究内容 /4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6 1.2.3 研究方法 /7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8 2.1 制度逻辑研究 /8 2.1.1 制度逻辑内涵 /8 2.1.2 多重制度逻辑 /9 2.1.3 多重制度逻辑下创新合法性途径 /12 2.1.4 制度逻辑研究简评 /14 2.2 技术逻辑研究 /14 2.2.1 技术逻辑内涵 /15 2.2.2 技术逻辑相关研究回顾 /15 2.2.3 技术逻辑研究简评 /16 2.3 新创企业的创新行为研究 /17 2.3.1 技术创新行为 /17 2.3.2 社会关系行为 /19 2.3.3 创新行为研究简评 /21 2.4 新创企业的创新环境研究 /22 2.4.1 任务环境 /23 2.4.2 制度环境 /23 2.4.3 制度缺失环境 /24 2.5 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研究 /26 2.6 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 /27 2.6.1 创新绩效的内涵 /27 2.6.2 创新绩效的维度 /27 第3章 技术逻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视角 /29 3.1 理论模型建构 /29 3.1.1 问题导出 /30 3.1.2 模型构建 /32 3.1.3 理论模型中的要素界定 /33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 /36 3.2.1 技术逻辑下新创企业内部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 /36 3.2.2 技术逻辑下新创企业外部创新行为的选择 /39 3.3 实证研究设计 /42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回收 /42 3.3.2 样本选择与被调查对象选择 /43 3.3.3 变量度量 /44 3.4 数据分析与检验 /47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7 3.4.2 因子分析 /50 3.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3.4.4 相关分析 /56 3.4.5 层级式回归分析 /58 3.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7 3.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75 3.5.1 研究结论 /75 3.5.2 管理建议 /76 第4章 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发展阶段的视角 /78 4.1 概念模型建构 /78 4.1.1 问题导出 /78 4.1.2 概念模型 /80 4.1.3 概念模型中的关键变量及其维度 /81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 /82 4.2.1 技术逻辑、制度逻辑与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 /82 4.2.2 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84 4.2.3 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逻辑对创新行为的选择影响及其效果 /85 4.3 研究设计 /87 4.3.1 样本与数据 /87 4.3.2 变量度量 /89 4.4 数据分析与检验 /92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92 4.4.2 因子分析 /94 4.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96 4.4.4 相关分析 /100 4.4.5 回归分析 /100 4.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105 4.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08 4.5.1 研究结论 /108 4.5.2 管理建议 /112 第5章 多重制度逻辑下新创企业的创新合法性机理: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研究 /114 5.1 问题导出 /114 5.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6 5.2.1 制度逻辑 /116 5.2.2 创新合法性 /118 5.3 理论分析 /119 5.3.1 市场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0 5.3.2 专业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1 5.3.3 合作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2 5.3.4 社区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3 5.3.5 管制机构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4 5.3.6 家族逻辑与创新合法性 /125 5.4 研究框架 /125 5.4.1 多重制度逻辑下企业创新合法性战略行为 /125 5.4.2 研究框架的构建 /126 5.5 案例研究设计 /126 5.5.1 研究方法定位 /126 5.5.2 目标案例选取 /128 5.5.3 数据来源 /130 5.5.4 数据分析 /130 5.6 多重制度逻辑下创新合法性机理案例研究 /135 5.6.1 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法性过程研究编码结果 /135 5.6.2 案例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136 5.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44 5.7.1 主要研究结论 /144 5.7.2 管理建议 /145 第6章 新创企业创新逻辑、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任务与制度环境的视角 /148 6.1 概念模型建构 /148 6.1.1 问题导出 /148 6.1.2 概念模型 /149 6.2 理论推导与假设 /150 6.2.1 创新逻辑对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 /150 6.2.2 社会关系行为与技术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52 6.2.3 创新环境对创新逻辑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 /153 6.2.4 创新环境对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 /155 6.3 研究设计 /156 6.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156 6.3.2 变量度量 /156 6.4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159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59 6.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163 6.4.3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168 6.4.4 研究结果讨论 /178 6.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181 6.5.1 研究结论 /181 6.5.2 管理建议 /183 第7章 制度缺失环境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选择 /185 7.1 概念模型 /185 7.1.1 问题导出 /185 7.1.2 概念模型的建构 /186 7.1.3 概念模型中相关要素及其维度 /187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88 7.2.1 社会关系行为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189 7.2.2 技术创新行为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 /190 7.2.3 制度缺失环境的权变作用 /191 7.3 研究设计 /193 7.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193 7.3.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度量 /194 7.4 实证分析与模型检验 /196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96 7.4.2 因子分析 /198 7.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202 7.4.4 相关分析 /203 7.4.5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204 7.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1 7.5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213 7.5.1 主要研究结论 /213 7.5.2 管理建议 /215 参考文献 /216 ---------------------------5985496 -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内外差异性的视角---------------------------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问题的提出 / 6 三、研究意义 / 7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8 一、研究目标 / 8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9 三、本书结构安排 / 10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点 / 12 一、技术路线 / 12 二、研究方法 / 13 三、本书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16 第二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文献综述 / 17 第一节 企业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 17 一、企业社会资本内涵 / 18 二、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 / 21 三、社会资本的分类 / 22 四、社会资本研究评述 / 26 第二节 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 27 一、企业创新理论 / 28 二、企业能力理论 / 31 三、企业创新能力理论 / 36 四、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评述 / 39 第三节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 / 40 一、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 40 二、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 44 三、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环境的关系研究 / 46 四、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评述 / 47 本章小结 / 48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概念模型与理论分析 / 49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概念模型 / 49 一、概念模型的构建 / 50 二、概念模型中相关要素及其维度 / 52 第二节 外部社会资本影响机理分析与假设 / 57 一、纵向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58 二、横向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60 三、社会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62 第三节 内部社会资本影响机理分析与假设 / 64 一、结构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65 二、关系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66 三、认知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理论假设 / 68 第四节 内外社会资本协同作用机理分析及理论假设 / 71 一、社会资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 / 71 二、内外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协同作用 / 73 三、内外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假设 / 76 本章小结 / 80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设计与方法 / 83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 83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84 二、问卷设计 / 84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87 四、样本选择与分布 / 88 第二节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92 一、企业创新能力 / 92 二、社会资本 / 94 三、创新资源与组织学习 / 95 四、环境动态性 / 97 第三节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98 一、因子分析 / 98 二、结构方程模型 / 100 三、层次回归统计分析 / 104 本章小结 / 105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107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07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描述性统计 / 108 二、企业创新能力变量描述性统计 / 108 三、组织学习变量描述性统计 / 109 四、环境动态性变量描述性统计 / 110 五、创新资源变量描述性统计 / 111 第二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 112 一、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变量因子分析 / 112 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变量因子分析 / 114 三、企业创新能力变量因子分析 / 116 四、组织学习变量因子分析 / 118 五、环境动态性变量因子分析 / 121 六、创新资源变量因子分析 / 122 七、探索性因子变量命名 / 124 第三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125 一、变量分类 / 126 二、信度检验 / 126 三、效度检验 / 129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137 一、数据初步分析 / 138 二、结构方程建模 / 140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修正 / 142 四、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 147 第五节 层次回归分析与调节变量假设检验 / 149 一、检验假设的思路 / 150 二、实证检验结果 / 151 三、层次回归法实证检验的统计量 / 159 本章小结 / 160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63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163 一、企业外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 163 二、企业内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 165 三、企业内外社会资本协同作用机制分析 / 166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 168 一、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 169 二、环境动态性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 170 三、制度资源在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 171 第三节 实践启示 / 172 一、充分培育和发展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 172 二、积极寻求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 / 173 三、努力寻求内外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于企业创新的机制 / 175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177 一、本书研究不足 / 177 二、未来研究展望 / 178 本章小结 / 179 参考文献 / 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