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奥洛夫·利贝格 莫滕·桑德伯格 王怡彬 约翰·伯格曼 约阿希姆·萨克斯 古斯塔夫·维克 斯特凡·罗默 彼得·赫德曼 马格努斯·奥尔森 拉尔斯·弗里德 沙布南·苏丹 凯瑟琳·穆利根 |
丛书名 |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2104011020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书籍通信书籍 ---------------------------8079727 - 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 本书为读者展示了3GPP标准组织和MFA联盟为开发蜂窝物联网系统而进行的近期工作内容。同时揭示了作者超越技术标准的洞察力,成为无线领域中工程师和决策者的必备选择。 本书特色: 介绍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用例来连接数十亿超低复杂度设备。 介绍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系统服务的关键机器类通信(cMTC)用例来满足严格的时延和可靠性需求。 面向基于2G,4G和5G的授权和非授权频谱技术以及描述如何设计这些技术来定义蜂窝物联网。 EC-GSM-IoT,LTE-M,NB-IoT,LTE URLLC和NR URLLC,以及这些蜂窝物联网技术如何支持mMTC和cMTC用例。 介绍为物联网提供连接性的总体竞争环境,其中包括在非授权频段上颇具前景的技术。 5G性能需求和如何通过蜂窝物联网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不同技术性能的比较。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对5G核心网架构的全面描述,以及对云技术和3GPP Rel 15/16关键概念的解读。 . 本书作者是深度参与5G规范制定的专家,曾出版关于3G和4G核心网的专著,广受好评。本书是对3GPP 5G核心网技术和标准的权威阐述。 本书的内容包括: 1,5G核心网架构概述 2,独立和非独立架构 3,5G核心网关键概念的详细阐释 4,5G无线网和云技术概述 通过学习可以掌握: 1,5G核心网与前几代核心网的差异 2,5G如何与之前的网络进行交互 3,技术选择背后的原因以及哪些处于5G规范的范畴之外 4,5G规范与最前沿的大规模Web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关系 5,对协议和服务的详细描述 6,网络部署的选项 |
目录 |
[套装书具体书目]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 9787111668107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39 8079727 - 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 - 9787111677239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49 ---------------------------8079727 - 蜂窝物联网:从大规模商业部署到5G关键应用(原书第2版)---------------------------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1章 物联网 1 1.1 简介 1 1.2 物联网通信技术 2 1.2.1 蜂窝物联网 3 1.2.2 非授权频谱技术 5 1.3 本书概述 6 第2章 全球蜂窝物联网标准 8 2.1 3GPP 8 2.2 蜂窝系统架构 10 2.2.1 网络架构 10 2.2.2 无线协议架构 12 2.3 从机器类通信到蜂窝物联网 14 2.3.1 接入级别和过载控制 14 2.3.2 小数据传输 16 2.3.3 设备节能 17 2.3.4 基于LTE的低成本MTC设备研究 21 2.3.5 超低复杂度和低吞吐量物联网的蜂窝系统支持研究 23 2.3.6 LTE时延降低技术研究 24 2.4 5G演进 24 2.4.1 IMT-2020 24 2.4.2 3GPP 5G 25 2.5 MFA标准组织 31 第3章 LTE-M 34 3.1 背景 34 3.1.1 3GPP标准 34 3.1.2 无线接入设计原则 36 3.2 物理层 39 3.2.1 物理资源 39 3.2.2 传输方案 40 3.2.3 设备类型和能力 44 3.2.4 下行物理层信道和信号 47 3.2.5 上行物理层信道和信号 65 3.3 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过程 76 3.3.1 空闲模式过程 76 3.3.2 连接模式过程 91 3.3.3 空闲模式与连接模式的共同过程 105 3.4 NR与LTE-M共存 112 第4章 LTE-M性能 118 4.1 性能目标 118 4.2 覆盖 119 4.3 数据速率 121 4.3.1 下行数据速率 121 4.3.2 上行数据速率 123 4.4 时延 124 4.5 电池寿命 127 4.6 容量 128 4.7 设备复杂度 131 第5章 NB-IoT 134 5.1 背景 134 5.1.1 3GPP标准 134 5.1.2 无线接入设计原则 136 5.2 物理层 142 5.2.1 物理资源 142 5.2.2 传输方案 147 5.2.3 设备类型和能力 149 5.2.4 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150 5.2.5 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168 5.2.6 基带信号的生成 182 5.2.7 传输间隙 185 5.2.8 TDD 187 5.3 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过程 193 5.3.1 空闲模式过程 193 5.3.2 连接模式过程 213 5.4 NR与NB-IoT共存 229 5.4.1 NR和NB-IoT为相邻载波 232 5.4.2 NB-IoT在NR的保护频段内 233 5.4.3 NR资源块内部署NB-IoT 234 第6章 NB-IoT性能 237 6.1 性能目标 237 6.2 覆盖和数据速率 238 6.2.1 评估假设 238 6.2.2 下行覆盖性能 241 6.2.3 上行覆盖性能 246 6.3 峰值数据速率 249 6.3.1 Release 13 Cat-NB1设备 249 6.3.2 Cat-NB2设备配置一个HARQ进程 251 6.3.3 设备配置两个同时活跃的HARQ进程 252 6.4 时延 253 6.4.1 评估假设 253 6.4.2 时延性能 255 6.5 电池寿命 255 6.5.1 评估假设 255 6.5.2 电池寿命性能 257 6.6 容量 257 6.6.1 评估假设 258 6.6.2 容量性能 258 6.6.3 时延性能 260 6.7 定位 261 6.8 设备复杂度 262 6.9 NB-IoT符合5G性能需求 263 6.9.1 5G mMTC评估假设的差异 264 6.9.2 5G mMTC性能评估 264 第7章 LTE URLLC 268 7.1 背景 268 7.2 物理层 269 7.2.1 无线接入设计原则 269 7.2.2 物理资源 270 7.2.3 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272 7.2.4 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287 7.2.5 时间提前量和处理时间 296 7.3 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过程 299 7.3.1 空闲模式过程 299 7.3.2 连接模式过程 300 第8章 LTE URLLC性能 315 8.1 性能目标 315 8.1.1 用户面时延 315 8.1.2 控制面时延 316 8.1.3 可靠性 316 8.2 仿真框架 316 8.3 评估 318 8.3.1 用户面时延 318 8.3.2 控制面时延 321 8.3.3 可靠性 322 第9章 NR URLLC 328 9.1 背景 328 9.1.1 5G系统 328 9.1.2 URLLC 329 9.1.3 NR—LTE的继承者 329 9.1.4 在当前网中引入NR URLLC 330 9.1.5 无线接入设计原则 331 9.2 物理层 333 9.2.1 频段 333 9.2.2 物理层参数集 333 9.2.3 传输方案 335 9.2.4 下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342 9.2.5 上行物理信道和信号 352 9.3 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过程 359 9.3.1 NR协议栈 359 9.3.2 空闲模式过程 360 9.3.3 连接模式过程 361 第10章 NR URLLC性能 369 10.1 性能目标 369 10.1.1 用户面时延 369 10.1.2 控制面时延 370 10.1.3 可靠性 370 10.2 评估 370 10.2.1 时延 370 10.2.2 可靠性 377 10.2.3 频谱效率 387 10.3 服务覆盖 389 10.3.1 广域服务举例:配电站保护 389 10.3.2 区域服务举例:工厂自动化潜力 393 第11章 无人机的LTE连接性增强 399 11.1 性能目标 399 11.2 传播信道特性 400 11.3 挑战 403 11.4 3GPP Release 15中引入的LTE增强 405 11.4.1 干扰和飞行模式检测 405 11.4.2 用于移动性增强的飞行路径信息 406 11.4.3 基于订阅的UAV识别 406 11.4.4 上行功率控制增强 407 11.4.5 UE能力指示 408 第12章 物联网技术选择 409 12.1 蜂窝物联网与非蜂窝物联网 409 12.2 蜂窝物联网技术选择 411 12.2.1 大规模物联网的蜂窝技术 411 12.2.2 关键物联网的蜂窝技术 418 12.3 选择哪种蜂窝物联网技术 421 12.3.1 移动网络运营商的观点 421 12.3.2 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观点 424 第13章 物联网的技术驱动力 426 13.1 设备、计算和输入/输出技术 427 13.2 通信技术 427 13.3 物联网中的互联网技术 428 13.3.1 一般功能 428 13.3.2 高级服务功能和算法 434 13.4 工业物联网 436 第14章 5G与未来 444 附录A EC-GSM-IoT(在线) 附录B EC-GSM-IoT性能(在线) 附录C 非授权频谱的物联网技术(在线) 附录D MulteFire联盟物联网技术(在线) 技术缩略语表 448 ---------------------------8075716 - 5G核心网:赋能数字化时代--------------------------- 中文版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谢 第1章 导言 1 1.1 5G—互联的新时代 1 1.2 跃变 1 1.3 运营商面临的新环境 2 1.4 5G网络部署之路 2 1.5 3GPP Release 15和16 2 1.6 核心要求 4 1.7 新服务等级 4 1.8 本书的结构 4 第2章 5G的驱动力 6 2.1 引言 6 2.2 新用例 6 2.3 新技术 8 第3章 架构概述 11 3.1 引言 11 3.2 5G核心网的两种观点 14 3.3 基于服务的架构 16 3.4 核心网的核心 19 3.5 核心网连接到移动终端和无线网 21 3.6 移动性和数据连接性 23 3.7 策略和计费控制 27 3.8 5GC与EPC互通 28 3.9 语音业务 31 3.10 消息业务 33 3.11 网络信息开放 35 3.12 终端定位服务 36 3.13 网络分析 38 3.14 公共预警系统 38 3.15 支持通过非3GPP接入连接的终端 39 3.16 网络切片 41 3.17 漫游 42 3.18 数据存储 45 3.19 5G无线网 46 第4章 5G中的EPC 56 4.1 引言 56 4.2 EPC的主要功能 59 4.3 (增强型)专用核心网 65 4.4 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 70 第5章 关键概念 79 5.1 架构建模 79 5.2 基于服务的架构 79 5.3 标识 81 第6章 会话管理 83 6.1 PDU会话概念 83 6.2 PDU会话类型 86 6.3 用户面处理 91 6.4 提供有效用户面连接的机制 96 6.5 边缘计算 102 6.6 会话鉴权和授权 102 6.7 局域数据网 103 第7章 移动性管理 105 7.1 引言 105 7.2 建立连接 107 7.3 可达性 110 7.4 其他MM相关概念 112 7.5 N2管理 115 7.6 过载控制 120 7.7 非3GPP方面 123 7.8 与EPC互通 124 第8章 安全 131 8.1 引言 131 8.2 5G系统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服务 132 8.3 网络接入安全 135 8.4 网络域安全 149 8.5 用户域安全 153 8.6 合法监听 154 第9章 服务质量 156 9.1 引言 156 9.2 基于流的QoS框架 158 9.3 QoS信令 160 9.4 反射式QoS 162 9.5 QoS参数和特性 164 第10章 策略和计费控制 167 10.1 引言 167 10.2 策略和计费控制概述 167 10.3 接入和移动性相关的策略控制 171 10.4 UE策略控制 173 10.5 分组流描述的管理 176 10.6 网络状态分析 176 10.7 未来背景数据传输的协商 177 10.8 与会话管理相关的策略和计费控制 177 10.9 与会话相关的其他策略控制功能 183 10.10 计费 188 第11章 网络切片 191 11.1 引言 191 11.2 网络切片的管理与编排 193 11.3 网络切片选择的框架 195 第12章 双连接 206 12.1 引言 206 12.2 MR-DC的总体架构 209 12.3 MR-DC:UE和RAN的考虑 212 12.4 MR-DC:签约、QoS流、E-RAB和MR-DC承载 214 12.5 移动性和会话管理中使用辅助RAN节点 217 12.6 安全 221 12.7 上报用户使用辅助RAT的数据流量 221 第13章 网络功能和服务 224 13.1 5G核心网网络功能 224 13.2 服务和服务操作 229 第14章 协议 266 14.1 引言 266 14.2 5G非接入层 266 14.3 NG应用协议 271 14.4 超文本传输协议 274 14.5 传输层安全 285 14.6 包转发控制协议 288 14.7 用户面GPRS隧道协议 298 14.8 可扩展鉴权协议 300 14.9 IP安全性 302 14.10 流控制传输协议 306 14.11 通用路由封装 310 第15章 消息流程 313 15.1 引言 313 15.2 注册和注销 314 15.3 业务请求 317 15.4 终端配置更新 320 15.5 PDU会话的建立 323 15.6 NG-RAN间的切换 325 15.7 与EPS通过N26接口互通 331 15.8 EPS回落 336 15.9 非受信的非3GPP接入流程 337 第16章 架构扩展和垂直行业 343 16.1 引言 343 16.2 架构的增强和扩展 343 16.3 新功能 349 第17章 对未来的展望 371 参考文献 373 缩略语表 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