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服.1

作者安毓英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6-01

特色:
轻帛如纸、织金缀银、镶滚盘扣、绣花欲飞,盛世穿华服该是那般模样?同是大红棉袄、团花绸褂、旗袍披肩、对襟小坎、毡帽花鞋……不是老古董的翻版,而是推陈出新、传统创新;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壁。请关注本书,是你引领时装新潮的时候了。(有图噢!)

本书借鉴国外的设计思潮、设计风格、流行趋势,充实华服的合理化、个性化“洋为中用”把流行了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文化,带入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化的境地。以创新设计,为读者推出一款款古韵盎然,又可与洋装搭配的“时装”。片断:衣冠王国1.中华服装是各民族服装的结晶中华服装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历经几千年成为世界服饰文化的佼佼者。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服饰。中华的服饰文化自创立之始,就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夏、商以后逐步地建立了冠服制度,平民和贵族有了区别,但民间的风俗始终伴随着服饰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和睦聚居,其中以汉民族人数*多,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甘肃等地;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等地;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生活聚居在全国各省,如新疆、内蒙古、云南、广东、广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江西、台湾、北京、天津、西藏、黑龙江、贵州等省市。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各民族的服饰互相影响,在穿着方式上趋向一体化,但各族又有各族的特色。例如,袍就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服装,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裕固族等等都喜穿袍。还有很多民族虽然喜穿短装,但不少款式的开襟、中式盘扣、裁剪制作方法等都是相同的。短衣实际上也是袍的一种,袍多半是右开襟,短衣可以是中开襟。《后汉书》中的《舆服志》说“长衣日袍,下至足附;短衣日孺,自膝以上”。据民俗学家范明三先生考证:“汉文帝为使矛盾缓和,跟匈奴单于约为兄弟时就赠给他‘服绣袷衣、绣拾长孺、锦拾袍各一、比余一(栉发具)、黄金饰带一、黄金署批一(带钩)、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可见丝绸绣衣跟金首饰是并重的。这是汉影响匈奴之例。”赵武灵王在军队中提倡穿胡服,虽然不一定在民间能普及开来,实际上也是一次民族之间的服饰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服饰文化与西方国家和国内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大交流。在中国境内各民族杂居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服饰穿戴上互相影响。例如“三道箍”的穿戴方法,由于羌族、汉族、藏族毗邻,来往比较多,因而互相影响,但羌族、汉族、藏族本身的穿着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所谓“三道箍”是:头上缠头帕、腰间系着长腰带、小腿上绑裹腿)。辛亥革命以后,汉族的服饰逐渐改革,主要是受服装材料发展的影响。汉族和满族穿的旗袍,其装饰由繁琐逐渐过渡到简练;男子穿的长袍有贵贱之分,有钱人虽然在装饰上趋向简练,但在面料上更为讲究,一般的平民也只有穿一件蓝布长袍而已。边远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多数仍保留了比较复杂的装饰。中华民族的服装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主要款式、穿着方式、穿着习惯、穿着风俗等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华服实际上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创造。在华服中,少数民族的服装各有特色,都是以当地的民族习惯、实用功能、气候等为服装穿着的依据。少数民族多在边疆地区或山区,对服装色彩的要求比较强烈,因而服装的色彩和款式丰富多变。时至今日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有了很大的变化。2.满汉服装是两大民族的共同创造满族进关以后,在服饰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强迫汉人穿满族的服饰,留满人的发式。当时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为了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清朝政府推出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所谓“十不从”就是“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儒从而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有了这样的政策以后,汉族的服装在某种情况下得以生存。满族在服装的制式上吸收了不少汉族服装的特色,满、汉服装从此逐渐交融,形成了富有中华特色的服装。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长袍穿着方法的发展、旗袍的改良、中山服的发明等,更显出满、汉人民的聪明才智。3.中华休闲服流变中华服装中的休闲服,从古至今都在中华服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的休闲与现代的休闲是一样的,只是休闲的方式有所区别。现代的休闲方式种类很多,休闲假期与古代也不一样。古代的“休日”就是指假日和休沐日。所谓的休沐是指官吏休息洗浴,也是例行的假日。在假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安静无事”、“清闲少事”、“安静寡欲”,因此休闲和闲散、闲静是互相结合的。在休息闲散时穿的服装要适合休息闲散的要求,常服和便服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休闲服由来已久,早在周代“袍”作为一种生活便装就很普遍了。魏晋南北朝时,男子常穿半袖衫,裹头巾,插笔于髻,戴肚兜;女子常是杭双丫髻,穿的衣服是小衫长裙,肩上披有披肩。在服饰方面,他们所穿的多是宽松的,衫领敞开,袒露胸怀,这纯属一种休闲的打扮。汉代的便衣、宋代的便服和凉衫、清代的背心(又称马甲、坎肩、背搭、背褡等)、近代的蓝大褂、对襟小褂、香云纱小褂等等都是典型的华式休闲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穿西式服装的人多起来了,中西合壁的穿着开始流行,如上穿长袍下穿西裤,中式短袄配西服裤,中式上衣配西式裙子等。50年代以后,在汉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兴起穿制服的风气,中山服、人民服、军便服、列宁服等成为人们主要的服装。这些服装的流行使得人们的工作、休闲、礼仪不分,中华大地一片黑、灰、蓝,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了长袍、对襟小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如西藏、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当代的休闲服装,*大的特点是除去更符合休闲的需要之外,就是追求“个性化”的倾向逐渐上升。个性化的追求首先是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是穿出自己的形象特色。当代的服装穿着环境可以说是空前的好,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穿衣打扮。在追求西式服装多年以后,人们又开始对中式服装情不自禁地关注起来了。4.近半个世纪中式服装末落的历史因素革命胜利以后,象征着革命化的列宁服、军便服、中山服大受青年人的欢迎。一些旧政府的工作人员,为了倾向革命也穿起了制服。企业界、演艺界、教育界也都纷纷地脱去了西服、长袍,穿起了制服。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人民的地位逐渐提高,生产大大地发展了,短装打扮更适合新的劳动方式,长袍就逐渐被短装所代替。60年代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布料生产受到了影响,政府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措施。因此人们用有限的布票,制作能够穿得时间长久一点的服装。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比较多,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是重要的内容,穿红着绿被看成非无产阶级思想,穿衣受到了限制。中式长袍、旗袍、中式裙子、中式马甲等只能压在箱子底层。十年动乱期间更是变本加厉,抄家、批判使得人们只能以老三色(蓝、黑、灰)、老三装(中山装、人民装、军便装)当家。从50年代到70年代,上班族逐年增多,因此骑自行车的人非常之多,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长袍和旗袍变得极不方便。有很多女青年穿裙子,但一般都限于宽松式的裙子。原来的华服,在家庭中多由妇女自己裁剪、制作,工作以后做衣服的时间比较少了,因此多依靠裁缝店。后起的裁缝店经营“国裁”的已经不多,多数为“洋裁”,尤其是90年代以后很少能见到会裁剪中式服装的裁缝店。90年代以后农村也兴起了西服热,原来在农村能见到的中式对襟上衣也不多了。虽然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不太穿西服,但是穿中式上衣的人也不多了,而是以中山服为主要的服装。东西交融中华服装的发展,不是只在中华这个大群体中闭门自守,除去中华各民族互相交流之外,也大量地吸收了外国的服装精华。早在唐朝就吸收了大量的域外服饰文化,当时以唐代都城长安为中心“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等,商旅络绎不断,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方和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中华服饰文化吸收和改造外来的服饰文化力特别强,一经中华服饰文化所吸收,就成为华服的补充和滋补。辛亥革命以后,东方和西方的服装更成为华服的借鉴之石。日本的制服、西式的裁剪、欧洲的款式等,都是华服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的封建王朝被推倒以后,外国势力又侵入中国,使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服装随着各国的侵略势力也来到了中国,由于列强的瓜分割据,外国人把他们的服饰文化带进了中国,英国绅士派的西服、日本立领式的制服、俄式的宽大西服等对中华的服饰都有影响。同时东方的服饰文化对西方的服装也有很大影响,西方的设计师纷纷借鉴东方的服饰、民间美术、宫廷艺术来充实西方的服饰设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服装的潮流已进入个性化时代,中国也是一样的,在穿着上极力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所以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但是完全抛弃传统的习惯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出现了一种吸收西方精华改进传统中的缺陷,并且逐渐使之平民化的服装。中华服装虽然接受了西方服装文化中的某些事物,但是,并不是照搬西方的东西,而是使之融合于本民族的服装文化,成为中华特有的服饰。如中山服、连衣裙、旗袍等都是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一些比较先进的东西,例如裁剪方法、实用功能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华服饰文化对外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意大利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从年轻时代起就对中国的服装服饰非常喜欢,对中国的热爱使他获得了许多灵感,并经常地将这些灵感用于他的创作之中;意大利设计师皮尔·卡丹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寻求灵感,借鉴中国的旗袍款式来推出自已的创新设计;意大利设计师费雷从中国的大红灯笼、红漆家具吸取灵感等等,这都是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的证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教授佐佐木住江提出,服装文化的发展与国际的动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上的动向,如装饰艺术、电影、音乐、建筑、发型、服装大师的活动、国际性的运动会、纺织工业的动向、战争等等,对每一个国家的服饰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战争过程中,服饰文化往往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赵式灵王,为了战争的需要提倡穿“胡服”;日本占领中国期间,他们在中国推行所谓的“协和服”、“番邦小帽”;日本投降以后,美国的美式短大衣风行一时。总之,服装文化东西方的交融是通过各种在国际上通行的“媒介”进行的。华服世界1.精神世界中国传统的服饰审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认为形是俗的,而形而上的精神才是美的*高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其中的“文”指“文采”、“文辞”、“才情”等。表现在外部,尤其是延伸到服饰上,则指外表、外在的修饰及表缀的修饰,又有“纹饰”、“装饰”等含义。而“质”是指“质朴”、“朴实”、“本质”。“朴实胜过文采,就像鄙陋的村夫;文辞胜过朴实,就像掌管文书的书吏,必须朴实和文采相均衡,然后才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