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霍华德·S. 弗里德曼 米利亚姆·W. 舒斯塔克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 |
丛书名 |
美国名校学生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2106221113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 ---------------------------8081489 -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6版)--------------------------- 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诠释很多现象,它是描述百态人生的宝典。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群)显露出人格特征的差异性,关键时刻,尽显人性的善与恶,展现人格的美与丑。书中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会给出你很多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同一情境中的人会有个性差异?——人格的特质理论会帮助你分析不同人的差异特征。 危机中人为什么会出现死亡恐惧?——精神分析理论会告诉你死的本能。 不确定环境中人们为什么会轻信谣言?——认知学派会为你剖析缘由。 灾难时人们为什么会出现抢购现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会说明从众行为的原理。 …… 本书具有七个突出的特点: 启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批判性思考。 致力于在8个基本的人格理论取向间做到一致与平衡。 将新近研究与其原初理论有机整合。 保留并扩展了文化、性别这些在同类书中常被忽视的主题。 致力于帮助读者认识到人格与他们的人生及社会重要问题密切相关。 涉及个体差异的实践应用,如帮助读者理解仇恨和恐惧的来源。 通过丰富实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6241674 -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杀,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科塔德综合征、身体整合认同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狂喜癫痫、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在几乎每种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个方面都与身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探索这些精神疾病,为以下问题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谁?它位于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什么地方? 科学记者阿南塔斯瓦米围绕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深度采访,整合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带领读者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他巧妙地审视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揭示了人类自我感的强大力量。 |
目录 |
[套装书具体书目] 6241674 -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 9787111575030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9 8081489 -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6版) - 978711168009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129 ---------------------------8081489 -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6版)--------------------------- 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什么是人格 1 1.1 人格与科学 2 ○人格理论从何而来 4 1.2 人格理论观点概览 5 1.2.1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八大取向概述 5 1.2.2 各个理论取向的人格观点是迥然不同的吗 6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6 1.3.1 戏剧与自我展示 6 1.3.2 宗教 8 1.3.3 进化生物学 8 1.3.4 测评 9 1.3.5 现代理论 10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环境和文化 12 ○人格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吗 13 1.5 情境下的人格 13 第2章 人格测量与研究 16 2.1 测量人格 17 2.1.1 信度 18 2.1.2 结构效度 20 2.2 偏差 21 2.3 各种人格测量 23 2.3.1 自我报告测验 24 2.3.2 Q分类测验 25 2.3.3 他人评定 25 2.3.4 生理测量 27 2.3.5 行为观察 28 2.3.6 访谈 29 2.3.7 表达性行为 30 2.3.8 档案分析和传记研究 30 2.3.9 投射测验 32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信息 33 2.3.11 社交媒体在线网络分析和大数据 34 2.3.12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34 2.4 哪些方法无法测量人格 35 2.5 研究设计 36 2.5.1 个案研究 36 2.5.2 相关研究 37 2.5.3 实验研究 37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 38 第3章 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 41 3.1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42 3.1.1 潜意识和治疗技术 43 3.1.2 心理结构 44 3.2 性心理发展 46 3.2.1 口唇期 47 3.2.2 肛门期 47 3.2.3 生殖器期 48 3.2.4 潜伏期 50 3.2.5 生殖期 50 3.3 男性与女性 51 3.4 防御机制 52 3.4.1 压抑 53 3.4.2 反向形成 55 3.4.3 否认 57 3.4.4 投射 57 3.4.5 替代 58 3.4.6 升华 58 3.4.7 退行 59 3.4.8 合理化 60 3.5 跨文化问题 60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61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63 3.7.1 潜意识情绪和动机 64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64 3.7.3 记忆增强 65 3.7.4 幼事遗忘 66 3.7.5 记忆 67 3.7.6 遗忘症 68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取向的人格理论 71 4.1 卡尔·荣格—自我 72 4.1.1 荣格理论的背景 72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73 4.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77 4.2.1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 77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77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80 4.3.1 反对阴茎妒羡 81 4.3.2 基本焦虑 82 4.3.3 自我 82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82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的贡献 83 4.4 安娜·弗洛伊德和海因兹·哈特曼—自我论述 83 4.5 客体关系理论 84 4.5.1 玛格丽特·马勒的共生论述 85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海因茨·科胡特的关系论述 85 4.5.3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86 4.6 埃里克·埃里克森—人生全程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87 4.6.1 埃里克森生平 87 4.6.2 自我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87 4.7 自我认同的现代理论观点 91 4.7.1 个人和社会认同 91 4.7.2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93 4.7.3 可能自我和追寻有意义的生活 93 第5章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 97 5.1 直接的遗传效应 98 5.1.1 自然选择与功能主义 98 5.1.2 安格曼综合征 99 5.1.3 行为基因组学 99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100 5.2.1 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冲动性 101 5.2.2 艾森克的神经系统气质模型 101 5.2.3 格雷的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 102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102 5.3 双生子作为数据来源 104 5.3.1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2 明尼苏达大学的双生子研究 105 5.3.3 教养及非共享环境差异 107 5.3.4 表观遗传学 108 5.3.5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109 5.4 性别认同与性取向 110 5.4.1 生殖优势 111 5.4.2 激素与经验 112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113 5.5.1 环境毒素的作用 113 5.5.2 生理疾病的作用 114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115 5.6 环境创设的作用 116 ○向性 117 5.7 他人反应的作用 118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118 5.8 社会生物学 119 ○灰姑娘效应 120 5.9 达尔文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120 5.9.1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121 5.9.2 人类基因组与优生学 121 第6章 行为主义与学习取向的人格理论 124 6.1 人格的经典条件反射 125 6.1.1 刺激反应的条件化 125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126 6.1.3 消退过程 126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化 126 6.1.5 条件反射原理应用的复杂性 126 6.2 行为主义取向的起源 127 6.2.1 拒绝内省法 127 6.2.2 恐惧条件反射和系统脱敏 128 6.3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129 6.3.1 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描述人格 131 6.3.2 强化控制 131 6.3.3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 132 6.4 行为主义的应用 134 ○内在过程、外在因果和自由意志 134 6.5 其他学习取向的人格理论 137 6.5.1 内驱力的作用 137 6.5.2 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和米勒 138 6.5.3 习惯层级 138 6.5.4 驱力冲突 140 6.5.5 育儿模式和人格 140 6.5.6 现代的行为主义取向 141 6.6 评价 142 第7章 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 144 7.1 认知取向的根源 145 7.1.1 格式塔心理学的根源 145 7.1.2 柯特·勒温的场论 146 7.1.3 认知风格变量 146 7.2 认知与知觉机制 148 7.2.1 图式理论 148 7.2.2 类别化 149 7.2.3 注意控制 150 7.2.4 注意的个体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50 7.2.5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52 7.3 人人都是科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53 7.3.1 人人都是业余人格理论家 153 7.3.2 角色建构库测验 153 7.4 社会智力 154 7.5 作为人格变量的解释风格 155 7.5.1 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156 7.5.2 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 157 7.6 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158 7.6.1 泛化期望和特定期望 158 7.6.2 强化和心理情境的作用 158 7.6.3 控制点 158 7.7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59 7.7.1 自我体系 159 7.7.2 观察学习 160 7.7.3 自我效能感 162 7.7.4 自我调节过程 164 7.8 如同计算机一样的人 164 第8章 特质取向的人格理论 168 8.1 特质取向的历史 169 8.1.1 荣格的内外倾理论 171 8.1.2 统计学的应用 171 8.1.3 Q数据、T数据、L数据和16 PF 171 8.2 高登·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173 8.2.1 文化的重要性 174 8.2.2 机能对等 174 8.2.3 共同特质 174 8.2.4 个人禀赋 175 8.3 当代特质取向:大五人格 176 8.3.1 大五人格模型是如何发展的 176 8.3.2 职业生涯和其他重要生活结果 179 8.3.3 五个是多还是少 181 8.3.4 艾森克的大三理论及其他 182 8.3.5 艾森克理论的证据 184 8.4 人格判断 184 8.4.1 人格判断的一致性 185 8.4.2 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186 8.5 类型 187 8.6 动机 187 8.6.1 动机的测量 187 8.6.2 特质的动机取向 188 8.7 表达风格 189 8.7.1 情感表达 190 8.7.2 支配性、领导力与影响力 191 8.7.3 表现力与健康 191 第9章 人本、存在和积极取向的人格理论 194 9.1 存在主义 195 ○现象学观点 196 9.2 人本主义 197 9.2.1 创造力和心流 197 9.2.2 与他人的关系定义我们的人性 197 9.3 爱是生活的核心:埃里克·弗洛姆 198 9.3.1 爱的艺术 198 9.3.2 辩证的人本主义 199 9.3.3 是否有证据支持弗洛姆的观点,如“焦虑的时代” 199 9.4 责任:卡尔·罗杰斯 200 9.4.1 成长、内在控制和正在体验着的人 200 9.4.2 罗杰斯治疗和成为你自己 201 9.5 焦虑和恐惧 202 9.5.1 焦虑、威胁和无力 203 9.5.2 个人选择 204 9.6 自我实现 205 9.6.1 荣格思想中关于自我实现的早期观点 205 9.6.2 高峰体验 205 9.6.3 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 206 9.6.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207 9.6.5 自我实现的测量 208 9.7 幸福和积极心理学 210 9.7.1 积极心理学 211 9.7.2 美国悖论和享乐适应 211 9.7.3 心盛与PERMA模型 212 9.8 对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进一步评估 213 第10章 人-情境交互作用取向的人格理论 217 10.1 人际精神病学 218 10.1.1 人际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对比 219 10.1.2 人格是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219 10.2 动机和目标 220 10.2.1 人学系统 220 10.2.2 主题 221 10.2.3 叙事取向 222 10.3 现代交互作用取向的开端 223 10.3.1 米歇尔的批评 224 10.3.2 米歇尔的理论 225 10.3.3 特质的效度 226 10.4 情境的力量 227 10.4.1 特质相关性及情境的“人格” 227 10.4.2 跨情境的平均一致性 228 10.4.3 镜像神经元 229 10.4.4 个人与社会情境 229 10.4.5 寻找和创造情境 230 10.5 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231 10.5.1 生命历程取向 233 10.5.2 准备状态 235 10.6 交互作用和发展 236 ○难以预测的人类行为 237 第11章 性别差异 239 11.1 男性和女性存在差异吗 240 ○性别差异的证据 241 11.2 人格性别差异简史 242 ○19世纪的观点 243 11.3 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影响 243 11.3.1 孕期性激素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243 11.3.2 性激素在青春期及之后的影响 245 11.4 从八种理论视角看人格的性别差异 245 11.4.1 精神分析取向 246 11.4.2 新精神分析取向 247 11.4.3 生物/进化取向 248 11.4.4 行为主义取向 250 11.4.5 认知取向 250 11.4.6 特质取向 251 11.4.7 人本主义取向 253 11.4.8 交互作用取向 254 11.5 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256 11.6 爱和性行为 256 第12章 压力、调适和健康差异 259 12.1 疾病倾向人格 260 12.1.1 健康行为与健康的环境 261 12.1.2 病人角色 263 12.1.3 疾病引起的人格改变 263 12.1.4 素质-应激 264 12.1.5 人格障碍 265 12.1.6 压力、调适和健康研究的新近发展 267 12.2 人格、冠心病倾向和其他疾病 267 12.2.1 A型行为模式和易怒的挣扎 267 12.2.2 放弃 268 12.2.3 其他疾病 269 12.3 人类白蚁 269 12.3.1 尽责性 270 12.3.2 社交性 270 12.3.3 愉悦 271 12.3.4 压力下的“白蚁” 271 12.3.5 心理健康 272 12.4 责备受害者 272 12.5 自愈型人格 273 12.5.1 控制、投入和挑战 273 12.5.2 信任和奉献 274 12.6 自愈型人格的人本和存在主义观点 275 12.6.1 成长导向 275 12.6.2 认同、道德和目标 276 12.6.3 连续感 276 第13章 文化、宗教与族群 279 13.1 群体影响 280 ○文化效应 281 13.2 人格与文化研究的历史 281 13.2.1 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281 13.2.2 主位研究法与客位研究法 283 13.3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283 13.4 科学推断的偏差 284 13.4.1 以族群来区分群体的缺陷 286 13.4.2 美国困境 286 13.5 宗教 287 13.6 社会经济对人格的影响 289 ○卡尔·马克思和异化 289 13.7 语言—一种文化影响 290 13.7.1 语言和认同 290 13.7.2 通过共享语言创造文化 291 13.7.3 语言作为政治 291 13.7.4 语言和思想 291 13.7.5 双语者 292 13.7.6 语言和社会互动 293 13.7.7 性别和语言 293 13.8 文化和测验 294 13.8.1 文化无关和文化公平测验 294 13.8.2 刻板印象威胁 295 13.9 人格与文化的通用模型 296 13.9.1 将文化融入人格理论 297 13.9.2 文化和人性 298 13.9.3 文化和理论 300 13.10 近来的研究方向 300 13.10.1 情境诱发文化差异 300 13.10.2 族群社会化 301 第14章 爱与恨 303 14.1 仇恨人格 304 14.1.1 仇恨的生物学解释 304 14.1.2 仇恨的精神分析观点 307 14.1.3 仇恨的新精神分析观点 307 14.1.4 仇恨和威权主义 309 14.1.5 仇恨的人本主义观点 310 14.1.6 仇恨特质 311 14.1.7 仇恨的认知观点 311 14.1.8 仇恨的学习理论 312 14.1.9 仇恨的文化差异 313 14.2 仇恨的评估 313 14.3 爱的人格 314 14.3.1 爱的精神分析解释 315 14.3.2 爱的新精神分析解释 316 14.3.3 爱的认知观点 316 14.3.4 爱的人本-存在主义观点 316 14.3.5 爱的文化差异 318 14.3.6 特质与交互作用的观点 318 14.4 爱的歧途 319 第15章 人格何处寻 322 15.1 人格的美丽新世界 323 15.1.1 药物与人格设计 323 15.1.2 乌托邦世界与奖惩的滥用 324 15.1.3 基因超人 324 15.1.4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吗 325 15.1.5 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应用 326 15.2 再次审视人格研究的八种理论取向 326 15.2.1 哪种观点是正确的 328 15.2.2 只有这八种取向吗 328 15.2.3 这些取向可以合并吗 328 术语表 330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为在线资源,请访问华章网站www.hzbook.com下载。 ---------------------------6241674 -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赞誉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个说“我不存在”的人是谁 / 1 第2章 破碎的自叙 记忆、叙述与一个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各个部分的拥有感是基于实际的状况吗 / 63 第4章 告诉我,我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的行为感觉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对你的自我做了什么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场梦 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对于发展中的自我,自闭症说了些什么 / 161 第7章 当你在自己身边 离体体验、二重身、最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 223 尾声 / 249 编后记 / 265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