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简史

作者朱孝岳主编:王抗生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0-01

特色:

片断:二、欧洲工业革命和大生产的出现工业设计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棉纺业。1733年兰开夏工人发明了飞梭,1764年,织布工哈格里沃斯发明了效率能提高8倍的珍妮纺车。1768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是世界上**台大机器,世界**个现代工业意义的工厂诞生了,其规模达到400多人。大机器的运转,需要超人力的“动力机”。人们对于利用水蒸气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蒸汽机发生强烈兴趣。1705年苏格兰铁匠纽可门制造了空气蒸汽机,可用于矿井排水。但它有消耗燃料多、效率低的缺点。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的修理工瓦特(1736~1819)在修理一架纽可门蒸汽机时,进行了利用潜热原理把冷凝器拿到汽缸外面来的试验,成功地发明了高效能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可以提高工效5倍,节约燃料75%,可与任何工具机连接,使整个工业生产面貌和社会生活面貌大为改观。恩格斯曾说:“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58页)大工业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手工业生产中产品由工匠单独完成的生产方式。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大的改进……看来是劳动分工的成果。”分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手工业时代无可比拟的社会财富。但分工必然使产品的制造过程群体化,劳动不再具有独立价值。“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页)产品与制作者的关系疏远了。这就产生一种需求,需要有人在产品制造之前进行产品的整体筹划。同时,大生产带来城市规模的大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消费品的大量消耗,必须有大规模的市场进行商品流传。不可能沿用手工业时代那种个别销售的方式,这样,劳动产品必须具备鲜明的商品特点,否则便进不了市场。这也需要有人根据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根据个体或少数人的需要来进行产品规划。这便是工业设计活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依据。三、技术与艺术的分离在产品的发生发展史中,技术与艺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是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即是实现人类现实需求的物化形式,也是人类表达审美需求的物态化形式。许多古代手工业产品如希腊陶瓶、中国瓷器、波斯地毯、意大利的玻璃器皿等等,都在技术和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技术与艺术却趋向分离,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历史的曲折。在欧洲,这种分离始于“学院派”的出现。*典型的事例是17世纪法国皇家学院的成立。法王路易十四(1638~1715在位)时期是法国专制制度的鼎盛时期。为了炫耀君王热爱艺术,于1648年法国成立“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由勒·布朗(1619~1690)任院长。学院刻意表现国王与宫廷的艺术理想,同时引导艺术家不再从事实用性的设计制造,而去追求作品在画展中获胜。艺术家成为出入上流社会的显贵,而日常用品的设计和制造被视为下等职业,由文化层次不高的手工艺人去干。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形式发展的停滞。这种风气很快蔓延到整个欧洲。18世纪机器生产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技术与艺术的分离。如果说手工艺人还或多或少具备着艺术的修养,使产品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形式之间产生一定的协调,那么分工出现后,工人对产品的整体质量不再负任何责任。工厂主是未经艺术训练的制造商,工程师负责生产流程的安排、加工工艺的处理方式,在技术方面是专家,对艺术却是外行。这样便出现了一大批粗俗的机器产品。上流人士对它不屑一顾,仍使用手工艺品,下层百姓使用粗俗的机器产品。然而这种分离的情况不久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大生产的发展,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壮大起来。他们是依靠工厂经营和贸易发家的。他们是社会的主要消费力量,并且有模仿上流贵族生活方式的强烈愿望。有限的财力使他们不可能处处像贵族那样使用昂贵的手工艺品,但现有粗俗的机器产品又不能使他们满足。这样,一些精明的企业家开始想到如何增加机器产品的艺术魅力,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销售量。于是,艺术与技术重新结合的问题被提出来。英国企业家威得伍德(1730~1795)在他经营的陶瓷厂中聘用了画家、雕刻家和模型工人,为他的陶瓷产品制作样品。这些成员不参与一般产品制造,而是进行未来产品规划,是一种新的工作职业,威得伍德称他们为“设计师”。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