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疫苗

作者李琦涵李琦涵等译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特色:

简介本书为化学工业出版社《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丛书》之一,该套丛书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13个分册。全书对DNA疫苗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全面、深入地进行阐述。全书分为19章,首先对疫苗学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然后对DNA免疫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全面分析了DNA疫苗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与背景;接着重点论述了已进入和有望进入临床的DNA疫苗(包括抗RNA病毒、抗疱疹病毒、抗细菌性病原体以及用于治疗癌症、针对过敏性疾病的DNA疫苗和抗HIV基因免疫);*后讨论了DNA应用的相关技术,如免疫方案、构建技术特点、佐剂、安全性等。本书从理论入手、阐述技术、说明应用,是一部集理论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著作。本书适用于从事基础医学、免疫学、疫苗学及疫苗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目录第1章疫苗学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一门综合性动态学科的起源及发展1李琦涵姜莉译11摘要1121875年以前的传染病、科学和疫苗的历史1121古代1122黑暗时代1123中世纪3124文艺复兴时期和基督教改革时期3125政教分离和科学的兴起312618世纪412719世纪至1875年:科学的新应用513经验主义的辉煌时代:1875—1930514疫苗学现代世纪的前期:过渡、战争及恢复6141过渡期715疫苗的现代世纪:概况和成就7151Merck研究实验室中新的病毒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部门的建立8152细菌性疫苗9153活病毒疫苗10154灭活病毒疫苗1216疫苗的新时期(对1990~2000年的回顾):疫苗发展的静止期偕新的科学知识的爆炸期1517以新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疫苗学的未来16171公共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1618疫苗在未来变化中的应用17181公共卫生在今天的真正状况17182利用疫苗控制疾病的机遇、发展与政治经济的需要18183对企业的鼓励19184纽约宣言的目标1919科学和社会的契约19191对公共资助学科的支持20192公共资助学科的监督控制21193基金申请的评估22194促进美国的科学教育22110科学界与企业合作为公众开发新的产品23111对疫苗研究企业的呼吁23112重组DNA疫苗25参考文献27第2章树突状细胞:DNA免疫中重要的佐剂34刘龙丁施海晶译21摘要3422树突状细胞:T细胞免疫的有效起始者34221微生物和细胞提取物自身作为T细胞介导免疫的弱免疫原35222培养体系内T细胞依赖免疫的输入/输出与抗原呈递细胞35223树突状细胞的共刺激特性36224树突状细胞在起始MHC限制的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3623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培养体系中启动免疫反应的调控点36231表皮郎格汉斯细胞的培养和成熟36232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摄取和T细胞刺激作用具有时序性37233树突状细胞成熟刺激物,含对CpG寡脱氧核苷酸的选择3724作为天然佐剂的树突状细胞37241体内树突状细胞的分布37242DC在体内有效捕获抗原39243利用啮齿类动物研究抗原对DC启动的T细胞依赖免疫的脉冲式激发3925树突状细胞控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质量:关于人体免疫研究的新发现39251DC在激活患者抗肿瘤免疫中的初步应用39252承载抗原的DC能安全有效地增强健康志愿者的T细胞免疫39253成熟DC提升T细胞反应的质量及其亲和力40254未成熟DC对免疫反应的沉寂和调控——基于DC耐受的机制4026其他免疫反应类型及树突状细胞亚类41261树突状细胞不仅作用于T细胞,还对其他种类的淋巴细胞产生影响41262DC将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联系了起来41263DC的亚类4127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某些潜在机制42271MHC肽复合物的形成——信号142272T细胞结合与共刺激——信号243273体内的动员和迁移——信号34428树突状细胞充当DNA免疫的中介45281骨髓来源细胞(非体细胞)呈递DNA疫苗编码的抗原45282DNA免疫的小鼠中,DC是被直接转导的45283DNA免疫的引发阶段之后,树突状细胞是否继续从其他DNA免疫细胞中交叉呈递抗原,这对增强疫苗免疫的有效性是否重要?45284树突状细胞对于DNA疫苗佐剂功能及CpG寡聚脱氧核苷酸(ODN)的应答4629结论46参考文献47第3章DNA疫苗对天然免疫系统的激活54李一濛姜莉译31导言5432类Toll受体及其配体5533TLR9对细菌DNA的识别5634总结57参考文献57第4章DNA疫苗诱导的B细胞反应60马绍辉廖芸译41前言6042体液免疫的起始6043DNA疫苗6144微颗粒基因枪接种6145基因枪免疫的抗原呈递6246基因枪注射DNA诱导B细胞应答的位点6347早期B细胞应答中的T辅助细胞功能6348用表达人Fc融合蛋白的DNA免疫能增强B细胞活性6449生发中心64410新生儿B细胞的反应性66411基因枪DNA免疫新生儿67412结论69参考文献69第5章DNA疫苗的免疫应答:CD8 T细胞的诱导74李健峰陈阳译51CD8 T细胞对于控制大多数病毒感染的重要性7452抗原呈递途径决定了宿主采取的免疫反应7453病毒和细菌疫苗的设计7654CD8 T细胞产生生物学活性的效应功能77541CD8 T细胞常包含穿孔素——一种孔洞形成蛋白77542CD8 T细胞能诱导靶细胞凋亡78543CD8 T细胞释放抗病毒的细胞因子7855抗原决定CD8 T细胞的激活及其效应78551短暂的抗原刺激能够有效驱使初始CD8 T细胞转变为记忆细胞78552抗原特异的CD8 T细胞对抗原的接触极为敏感78553CD8 T记忆细胞是效应细胞7856DNA免疫如何诱导CD8 T细胞80561DNA免疫是否依赖于蛋白质从体内被转染细胞向APC转移?80562DNA免疫是否依赖于APC对质粒的吸收和表达?8157关于DNA免疫诱导CD8 T细胞的例子和特征81571DNA诱导的CD8 T细胞能在离体情况下直接测出82572DNA诱导的CD8 T细胞在性质上类似病毒诱导的CD8 T细胞8358在人体中由DNA诱导的CD8 T细胞反应8359增强DNA疫苗诱导的CD8 T细胞反应83591免疫途径84592将抗原连接到热休克蛋白上84593密码子优化84594蛋白酶体靶向增强肽段向内质网运送84595将编码物质直接送到内质网85596蛋白的转导结构域是否能提高DNA免疫的效果?85597初次加强免疫策略85510免疫调节分子的共给予86511总结87参考文献87第6章诱导CD8 T细胞应答的小基因疫苗96沈翼赵红玲译61构建更好的方案9662基础知识回顾9663数目与比例9764引导序列9865多决定簇小基因9966其他载体的小基因9967免疫学的矛盾修饰法:CD8 T细胞疫苗的合理设计99参考文献100第7章抗RNA病毒的DNA疫苗103普燕李琦涵译71引言10372抗特异性RNA病毒的DNA疫苗104721流感病毒104722丙型肝炎病毒10673狂犬病毒10774麻疹病毒10875呼吸道合胞病毒10876轮状病毒10977登革热病毒11078总结111参考文献111第8章抗疱疹病毒的DNA疫苗117寸韋華王丽春译81摘要11782引言11783利用DNA疫苗防治疱疹病毒11884抗疱疹病毒的加强型DNA疫苗12085对DNA疫苗诱导免疫反应的调节12186免疫调节:运用DNA疫苗抑制免疫病理反应12387二次免疫(初次加强)的策略12488交叉激活和DNA免疫12589结论和展望126参考文献127第9章抗HIV基因免疫131傅涛刘龙丁译91HIV的全球传播131911预期的免疫应答13192HIV1包膜糖蛋白基因疫苗132921gp160的特征132922gp160的免疫应答132923疫苗研究13393核衣壳基因13394多聚酶基因134941人体对RT的免疫应答134942RT药物和CTL134943RT免疫13595HIV1早期基因和附加蛋白135951天然免疫应答135952附加基因免疫13696受体基因13697基因复合体或多基因构建体13798用于度量攻击的小动物模型13799灵长类动物模型137991DNA疫苗研究137992实验性免疫治疗138910与抗HIV保护相关的免疫增强1389101密码子的使用1389102DNA免疫的佐剂1389103接种途径1399104病毒载体或减毒疫苗的进展139911人体HIV的DNA免疫1409111对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的免疫1409112治疗性免疫1409113免疫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41912有计划的间歇性停药141913总结142参考文献142第10章抗细菌性病原体的DNA疫苗151吴文娟李琦涵译101摘要151102抗分枝杆菌感染的DNA疫苗1511021致病性分枝杆菌1511022结核病所带来的挑战1511023抗结核病的免疫保护机制1521024用作预防性接种和保护性抗原识别的TB疫苗1521025作为暴露后疫苗或免疫治疗剂的DNA疫苗1561026DNA疫苗对结核病之外其他分枝杆菌疾病的作用1571027改进结核病DNA疫苗效果的措施1571028DNA接种后免疫反应的特征159103分枝杆菌之外其他细菌疾病的DNA疫苗1611031炭疽杆菌1611032伯氏疏螺旋体1611033牛布氏杆菌1611034衣原体1621035破伤风梭菌1641036假结核棒状杆菌1641037肠产毒性大肠杆菌1641038土拉热弗朗西斯菌1651039幽门螺杆菌16510310钩端螺旋体属16610311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16610312肺炎支原体16710313铜绿假单胞菌16810314伤寒沙门菌16810315金黄色葡萄球菌16810316肺炎链球菌16910317耶尔森菌种169104总结170参考文献173第11章用于治疗癌症的DNA疫苗179车艳春李琦涵赵树栋译111摘要179112引言179113肿瘤抗原的分类181114乳腺癌和Herceptin181115非霍奇金淋巴瘤和Rituxan182116用抗体作被动和主动免疫治疗的其他临床试验183117DNA免疫184118SV40及与人类感染和癌症的相关性184119SV40Tag及其作为主动免疫治疗的靶抗原的作用1851110SV40Tag诱导肿瘤免疫的动物模型1861111SV40Tag癌症免疫研究及抗体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1871112在DNA免疫模式基础上的肿瘤免疫机制范例变更1881113更严格的肿瘤模式表明抗体在提供保护性免疫方面的效果1891114靶向肿瘤抗原特异应答DNA免疫的其他研究1891115结论192参考文献192第12章针对过敏性疾病的DNA疫苗196董承红李平忠译121摘要196122引言196123超敏反应的DNA疫苗:概论197124首要的安全性198125免疫原性:抗原表达和呈递201126抗原剂量和T细胞分化202127预防超敏反应的效应机制203128展望203参考文献205第13章遗传性疾病基因转移的免疫应答209夏春祥刘龙丁译131引言2091311遗传性疾病的免疫耐受2101312基因治疗与蛋白替代治疗的抗原加工和呈递210132基因转移治疗遗传性疾病,转基因产物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2101321决定转基因产物免疫应答的载体作用2101322载体剂量对转基因产物免疫应答的影响2131323机体潜在突变的影响2131324载体的接种途径2141325载体中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2151326载体接种前的耐受措施2161327载体接种时进行的免疫抑制216参考文献218第14章DNA疫苗在新生儿和幼儿早期免疫中的应用221郭宏雄施海晶译141摘要221142婴幼儿免疫接种需要新型的抗原传递体系2211421新生儿对感染的易感性:疫苗需要具备什么特点?2211422DNA用于婴幼儿中面临的免疫学挑战是什么?222143新生儿DNA免疫后的免疫应答2231431新生儿耐受或免疫?223144DNA接种新生动物后影响免疫应答类型的因素2241441DNA免疫的途径和方法2241442生命早期阶段Th1/CTL应答的诱导:质粒骨架中免疫刺激CpG基序对应答的影响2251443编码抗原的形成和类型:对早期生命是明显的影响吗?2251444DNA疫苗诱导的类成人抗体应答:这会是一个优于传统疫苗的改进吗?2271445生命早期阶段中的DNA免疫能引发终身应答吗?228145DNA疫苗和母体抗体的抑制效应2291451母体抗体和疫苗抗原相对比例的影响2291452母亲或婴幼儿使用的抗原特异的B细胞表位2291453母体抗体对T细胞应答的影响2291454不同小鼠模型实验中相互矛盾的结果230146优化新生儿的DNA免疫策略2321461DNA初始免疫和蛋白质加强免疫策略2321462用DNA和其他传递体系联合免疫2331463其他方法234147结论和展望234参考文献234第15章利用减毒胞内菌进行DNA输送239楚丽辉车艳春译151胞内菌:从病原体到疫苗——概述239152DNA递送与裸DNA免疫的比较——优缺点241153胞内菌的生存方式2411531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2411532福氏志贺菌2451533肠炎沙门菌247154利用胞内菌进行DNA输送2491541起点:用福氏志贺菌递送DNA2491542革兰阳性菌:利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递送DNA2501543利用鼠伤寒沙门菌递送DNA250155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增强有效性的策略251156展望252参考文献253第16章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配体作为基因佐剂263寸韋華李卫中译161基因佐剂——定义263162细胞因子的分类263163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和其他免疫调节分子的基本特性和生物学效应2641631白介素264163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2671633干扰素2671634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2681635共刺激因子2681636免疫调节分子269164细胞因子和免疫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反应激活中的效应269165基因佐剂在对DNA疫苗的免疫反应中的效果2721651白介素272165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771653干扰素2791654TNF家族2791655共刺激分子2801656其他免疫调节剂281166基因佐剂转移模式2811661免疫途径2811662转移模式281167转移动力学2821671在初次加强免疫方案中基因佐剂的效果282168总结282参考文献283第17章趋化因子:免疫调节因子和潜在的DNA免疫佐剂291董少忠刘龙丁译171摘要291172引言291173背景2911731趋化因子系统的分类2911732趋化因子的结构和呈递2921733趋化因子的调控模式295174趋化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2951741趋化因子系统的功能分类2951742趋化因子对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2961743趋化因子对天然免疫反应的调节2971744趋化因子对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调节299175趋化因子作为DNA疫苗佐剂的应用301176结论302参考文献303第18章DNA疫苗:安全及规则问题308姜莉李琦涵译181摘要308182质粒整合的危险性308183自体免疫原性309184耐受性310185免疫环境的改变310186人体临床研究311187结论311参考文献312第19章新型DNA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15王晶晶车艳春译191摘要315192简介315193疫苗的研究和发展3151931新的国际部署3161932新的资金3171933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疫苗生产商317194推广过程317195建立和发布疾病负担数据和成本有效计算317196确立疫苗推广试验和有效性评估318197达成对所使用疫苗进行推荐的国际共识318198保证充足的、成本有竞争性的疫苗供应3181981鼓励竞争3181982保留并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疫苗生产商318199创建资金机制3191910结论319参考文献319索引321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